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您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工作

薪火湖洋队|六日访贤路,师魂润乡土

2025年08月14日 01时47分41秒浏览次数:10设置

崇文重教

六日访贤路 师魂润乡土

       --薪火湖洋队--      

  2025年7月8日,惠州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薪火湖洋队的实践活动已近尾声。六天来,队员们穿行在大湖洋村的田埂与巷陌间,不仅汲取着独有的教师经验,更听遍了这片土地上与教育相关的故事,每一步都踏在经时光沉淀的师者足迹里。      

大/湖/洋/村

01 清晨启程


  清晨的大湖洋村,村口老树上的蝉鸣刚起了个头,队员们已兵分两路,开启了新一天的行程。第一队跟随村委干部沿田埂小路往良井镇去,他们要去拜访老教师周先生。


  担任教导主任二十余年的周老师,在与队员们的交流中,分享了大量管理学生和协调师生矛盾的生动案例,这些案例凝结着他多年深耕教育教学的丰富经验。他培养了众多获市级奖项的学生,教育者要“以人为本”,秉持“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钻研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与此同时,第二队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围坐成圈。村委书记先是肯定了队员们近期的工作,又细致纠正了实践中的疏漏,像拨开晨雾般帮大家理清了方向。接着,书记为大家讲述“桃李书院”的建设规划,言语间满是对 “教育强村” 的深谋远虑与豪情壮志。这份规划里,看得见对 “诗书继世长” 传统的接续,更藏着让教育成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坚定信念,听来令人心潮澎湃,更对大湖洋村的未来充满期待。      


  稍作歇息后,第二队队员再次寻访到敦化小学的周老村长。他不仅将几代人教书育人的往事娓娓道来,还带着队员们一同欣赏那块古老的牌匾 —— 细细拂去上面的浮尘时,老人眼角的皱纹里漾着笑意,指尖轻轻点过牌匾上 “师范科举人” 的字迹,语气里满是自豪:“那时候中举可是极大的风光!举着这块牌子回乡,全村都要放炮仗庆贺,可真是光宗耀祖啊!”

  尽管牌匾上的朱红虽已在岁月中渐渐淡褪,但字里行间承载的尚学精神,却如不灭的星火,始终在村民们的心头闪耀。


02 访贤之路


  午后的工作很快铺展开来。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两名队员正对着电脑屏幕,与周老师进行线上访谈。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扎根三十余年的数学老师,周老师谈及教育心得时坦言:在学习和生活中与学生沟通,不能一味地讲大道理,而是要真正和学生站在同一条线上,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用真诚去感化每一个孩子。       

  这番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透着常年与学生相处的细腻与通透,也让队员们对乡村教育中的 “沟通之道” 有了更真切的体悟。 

     

  另一边,几名队员拎着笔记本穿过小巷,前去拜访有着 27 年教龄的周老师。周老师已泡好浓茶相迎,这位曾任教导主任、校长的老教师,两度获评镇 “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多篇论文获镇级以上荣誉。他耐心给队员们传授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数次肯定学习的重要性:“无论再哪个年代,知识能带来幸福,读书真能改变命运。”         他还写得一手好字,曾为村里写光荣榜和各种宣传告示。如今退休的他知足常乐,见年轻人来访,欣慰笑道:“你们愿听老故事,我很开心。”


03 观看电影

  暮色漫过村头,今日的工作圆满结束。“大家一起来看电影吧!” 村干部们笑着招呼道。众人围坐,银幕亮起,光影在每个人脸上流动。今晚放的是老电影《凤凰琴》,讲述上世纪 90 年代山区民办教师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保障孩子上学的故事。      

  看着银幕上教师们默默奉献的身影,恍惚间与白天听到的故事重叠 —— 大湖洋村的历代乡村教师,不正是像影片里的他们,用青春为乡村教育撑起一片天吗?他们同样有着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同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04 总结展望


  今日队员们分头行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探访了老教师和老村长,听他们讲述教育故事与家族文脉,收集了丰富的教师经验与乡村记忆。

  明日,队员们将整理今日收集的资料,进一步梳理大湖洋村教师文化的脉络,并与村委对接后续实践的收尾工作。




撰稿|曾嘉仪

摄影|徐慧妍

排版|曾妙琳

初审|王萍、张雯

复审|施少翰

终审|马锦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