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绪在碎片中绽放
夏令营的时光悄然流转,来到第四天,孩子们已完全融入充实而有趣的日程。清晨的教室里,一场精彩绝伦的撕纸画课程正等待着他们,用艺术的魔法开启新的一天。
课程伊始,队员们为孩子们分发了彩笔、彩纸与胶水等材料,五彩斑斓的工具瞬间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当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撕纸画范例时,孩子们的目光立刻被吸引。
孩子们制作手工
“我感到快乐是因为……”“我感到难过是因为……” 队员们温柔的提问,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孩子们拿起笔,认真地在彩纸上写下属于自己的情绪密码,那些欢喜与烦恼,都随着笔尖落在纸上。随后,在队员的引导下,孩子们将写满情绪的彩纸一点点撕成碎片 —— 细碎的纸片承载着抽象的情绪,被温柔地拆解、释放。“把坏情绪撕成碎片,再用它们拼出最美的画。” 队员的话语里藏着巧思,让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明白:情绪不分好坏,都可以被看见、被转化,就像这些碎片,终将在创意中绽放新的光彩。
队员引导孩子做手工
指尖触摸非遗之美
午后三点,非遗螺钿文化课程如期而至,队员为孩子们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一段生动的短视频率先登场,清晰展现了螺钿文化的起源、以贝壳和海螺为材的独特工艺,以及千年来匠人们的坚守与智慧。看着屏幕上流光溢彩的螺钿器物,孩子们不时发出惊叹。
队员协助孩子制作螺钿
当螺钿制作材料分发到手中时,孩子们立刻投入到亲手制作发卡的体验中。他们小心翼翼地挑选贝壳片,专注地粘贴。在指尖与贝壳的互动中,孩子们不仅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更真切体会到 “慢工出细活” 的工匠精神 —— 原来美丽的事物,都需要用心等待、认真打磨。
成果展示
艺术与文化共筑成长底色
这一天,艺术与情绪相遇,传统与当下交融。撕纸画让抽象的情绪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碎片,在拆解与重组中,孩子们学会了与自己的心情对话;螺钿文化则像一扇窗,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之美,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当阳光掠过孩子们带着笑意的脸庞,我们知道,这场 “彩色碎片之旅” 不仅治愈了心灵,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热爱生活、传承文化的小小种子。
图文|育见心晴支教队
排版|罗梓烁
初审|张雯
复审|施少翰
终审|马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