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您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工作

“双百行动”正当时 | 以文润心,守护成长

2025年09月09日 07时33分01秒浏览次数:10设置

  团队成员聚焦当下中小学生频发的心理问题,积极响应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提出的“学科渗透” 要求。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语文课文的文本特点和学生心理问题巧妙结合,尝试探索 “以文润心” 的育人新路径。今日,围绕 “情绪疗愈 文本助力” 主题的夏令营活动如期开展,让孩子们在文字中进行一场别样的心灵滋养之旅。

  文本为媒,奏响情绪节奏

  活动伊始,队员放映了一段关于情绪的小短片。短片中,主人公深陷团队与自我的矛盾漩涡,内心的挣扎、困惑与迷茫被细腻呈现。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眼神中满是共鸣。

活动现场

  随后,活动循着 “认识情绪、接纳情绪、调整情绪” 的脉络,与文本深度展开。队员们向孩子们讲述生活中存在的丰富情绪,而后便引入精选的四个文本,让孩子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认识不同情绪。

  在研读文本时,孩子们感受着文字带来的情感共鸣,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深入剖析文本中人物的情绪。通过这样与文本的互动,孩子们对各种情绪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文本互动

  当孩子们认识情绪后,队员们继续借助文本引导他们接纳情绪。在阅读《怎样都快乐》时,文本中既有一个人独处的宁静快乐,也有和伙伴们玩耍的热闹快乐,老师借此告诉孩子们,不同的快乐都是值得被接纳的,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孩子们在文本的启发下,开始尝试接纳自己产生的各种情绪。

  在调整情绪的环节中,文本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是以《怎样都快乐》为例,孩子们在文本中探索到了多种获取快乐的方法,老师便引导他们将这些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当自己不开心时,尝试像文本中那样去寻找快乐。孩子们争相发言,说着寻找快乐的方法,是孩子们学会调整情绪的生动体现。

活动现场

  活动的尾声是制作幸福泡泡的手工环节,也是对文本中积极情绪的延伸。孩子们将从文本中感受到的快乐、幸福与生活中的点滴相结合,写入 “泡泡” 中,让文本中的积极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延续。这个环节希望孩子们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发现自己的幸福,把幸福可视化,从而可以更好地获得幸福、感受幸福。

手工环节

  延伸互动,让积极情绪落地生根

  队员们先带着大家玩起 “你比我猜” 的小游戏,孩子们通过动作表达和简单的语言描述来演绎情绪词。伴随着小游戏的结束,我们进入了今日的“情绪分享屋”课程。课程正式开始之前,队员们向孩子们询问了调节情绪的方法,大家争相分享自己的小秘诀。

  紧接着,队员向孩子们介绍了一种新方法——文本疗愈。队员们关注到,中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帮助孩子们调节情绪的课文,对孩子们的心理起疗愈作用,并希望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实践中。队员以《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以及《纸船和风筝》三篇课文为例,向孩子们具体讲解文本疗愈的过程。在阅读《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时候,认识到互助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学习《树和喜鹊》给与我们在新环境中可以通过建立新联结的方式来摆脱孤单的情绪;以及在《纸船和风筝》的课文启示下,孩子们认识到闹矛盾可以写信来缓和矛盾从而和解。情绪是抽象的产物,队员们通过情绪色卡这一媒介,帮助孩子们建立与情绪认识的桥梁。

讲解现场

  队员们向孩子们介绍情绪色卡的制作过程和实际意义,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情绪色卡的作用。孩子们动手制作出自己的 “情绪色卡”,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情绪。孩子们捏着彩笔认真绘画。

  从发现自我情绪到寻找疗愈元素这一过程,依托自己的专属情绪色卡将文本归类,帮助自己进行情绪调节。情绪色卡成了文本赏析的 “情绪密码本”。在赏析《小公鸡和小鸭子》时,不同的片段中孩子们展示不同面的色卡。在色卡的帮助下,文本里的情绪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孩子们还举一反三,对其他课文也进行了讨论分享。例如说在《静夜思》中感受到了李白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小小的色卡就像桥梁,让孩子们在文字与情绪之间自如穿梭,对文本的理解也多了份细腻的共情。

“情绪”分享

  活动落幕,文字滋养助力健康成长

  此次夏令营活动,以语文文本作为情绪疗愈的载体,让孩子们在文本鉴赏中接纳情绪,并学会调整情绪。队员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心理疗愈元素,梳理文本与情绪引导,形成 “文学疗愈心理赋能” 专题教学,发挥“以文润心” 的育人作用。今日的活动将助力更多孩子在文字的滋养中健康成长。

团队合照


摄影:育见心晴支教队

撰稿:育见心晴支教队

排版:吴兰芳

初审:张雯

复审:施少翰

终审:马锦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