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晚,真维斯卓越人才特色班讲座在惠州学院田家炳大楼511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传媒系主任周海英教授主讲,主题为“AIGC微短剧创作与传播”。周海英教授围绕微短剧产业发展现状,AIGC微短剧创作特征,以及AIGC微短剧创作得失三个部分展开讲解,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AIGC微短剧的发展现状。
讲座现场
AIGC微短剧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全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技术与微短剧形式的新型内容创作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AI技术实现剧本生成、美术设计、视频制作等全流程或部分环节的自动化,同时保留人类创作者的创意把控能力,形成“人机协同”的高效生产模式。
首先,周海英教授从微短剧行业发展现状入手,详细解析了国内市场规模特征:通过用户体量、微短剧制作流程、以及七大平台首播和出品情况等维度,展现出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她特别指出,AIGC科技的加盟为微短剧创作注入了新动能,提升了微短剧的制作效率和创作质量,同时在技术层面上降低了创作门槛,提高了创作效率。
各平台也在积极推出AIGC模型。周海英教授系统剖析了行业头部平台的创新实践:快手"可灵AI"实现文本到视频的端到端生成,字节跳动"Pixeldance"突破物理规律限制构建奇幻场景,以及"Seaweed"模型在情感化角色生成方面的突破。
其次,周海英教授重点解读“AIGC微短剧的创作特征”。AIGC微短剧有四类创作主体,分别是平台主导型、创作者主导型、合作共创型以及科研/实验型。针对不同的创作主体,周海英教授分别举例了《山海奇镜》、《白狐》、《未来启示录》、《 文明守望:谷小雨的时空奇旅》等不同创作主体出品的AIGC微短剧,并通过对比,让现场师生直观感受到不同AIGC模型的技术特性与艺术表达边界。
周海英教授讲解
最后,周海英教授围绕AIGC微短剧的创作全流程,重点解析其AIGC微短剧的两大创作形式:全流程AI生成和AI辅助创作。前者中所有的创作环节完全由AIGC完成,而后者则是在创作过程中辅助创作者完成部分环节,例如场景设计、特效生成、剧本润色等。
整场讲座内容新颖丰富,讲解形式生动多样,现场师生交流活跃。参与同学普遍表示收获颇丰,不仅系统了解了AIGC微短剧的制作流程,还对行业发展趋势有了清晰认知。不少同学表示,讲座激发了他们在智能创作领域深入探索的热情,并有计划通过相关技能学习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撰稿:黄炜珊
摄影:江宇芳
初审:张雯
复审:李耿晖
终审:马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