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合作交流
您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合作交流

【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实验区系列活动之一百一十二】 全国语文名师李华平老师应邀畅谈成长经历

2021年08月31日 11时26分05秒浏览次数:205设置

2021年8月8日下午3点,惠州学院科研处、教务处、文学与传媒学院与惠州市语文教师教育联盟联合开展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实验区系列活动之一百一十二、丰湖教育论坛第六场语文名师成长研究系列访谈活动,在腾讯会议网络平台对全国语文教学名师李华平老师进行专访。访谈由文学与传媒学院陈梦院长主持,惠州市中学语文教师代表、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骨干教师代表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代表以及惠州学院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的(学科语文)教育硕士生参加了本次活动。此次活动也是惠州市语文教师教育联盟系列活动之一十二。

 

访谈从李华平老师为什么想做一名语文老师开始。在小学阶段,李老师心中就种下了要做好一名语文教师的种子。18级师范生代表李娆就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语文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这个问题请教了李老师,李老师在回应中分享了自己的师范教育历程:李老师的师范教育是从中师开始的,但是几乎在接受中师教育的同时,李老师通过自学完成了专科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特别强调了“自学”的能力。

惠州学院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生沈嘉雯向李老师请教了第一次上课、第一次参加教学比赛的感受和初任语文老师时遇到工作上的难题如何解决三个问题。李老师认为,初登讲坛是教师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次经历,教师应该对讲坛怀有一种神圣感。李老师第一次站上讲坛是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上课,心中仍然是带着敬畏感,思考自己能带给学生什么。他把教师赛课看作一种磨砺,鼓励年轻老师大胆迎接赛课,经过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历程,才有可能找到自己上升的通道,享受赛课带来的成就感。在李老师看来,工作中遇到难题,首先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无法解决时要善于请教他人。

文传骨干教师孙会强博士针对职称晋升和影响成长的人和事等方面向李老师提问。李老师回应,自己的职称评定还算比较顺利。因为喜欢语文,喜欢研究语文教学,所以爱思考、爱写作,自然而言地发表了不少文章,既有许多论文,也有省级科研成果奖,各级职称的晋级都很顺利。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李老师说,自己从中学开始就得到了语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研究生学习时,刘永康教授给了他很大影响。从教后,区教研员、县教研员以及钱梦龙、魏书生等语文名师给了他很多指导。

惠高实验学校教师代表邱卫老师就李老师独特的反思方式进行了提问。李老师回应,自己是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偶然想到听自己上课录音这种反思方式。他将自己地教学过程录下来,在上完课后专门抽出时间听自己的讲课录音,记下亮点,追问不足,从教学用语到对学生的引导,都进行了反反复复的打磨。李老师将这种方式坚持了两三年,形成了备课—听课—研课的成长路径。

在访谈的最后,李老师还分享了“正道语文”的教育理念。李老师说,倡导“正道语文”的初衷正是“纠偏”,也就是纠正一些语文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对于文本解读、对师生角色作用认识的误区。“正道语文”有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正道语文人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个层面是正道语文研究。“正道语文”提出了开展语文研究的一些观念:既注重教学理论的实践化,也注重教学实践的理论化,强调高校学者向一线中小学教师学习,走进中小学课堂,解释课堂、改进课堂;强调一线老师给自己的课堂寻找理论支撑点,注意学科本身的规律,不被经验束缚。第三个层面,是正道语文课程,即在语文课堂之外进行课程建设。第四个层面,正道语文教学。要老老实实教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结束前,陈梦院长做了简要的总结讲话,感谢李老师详尽细致的答疑解惑,指出李老师成长中的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开拓创新、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访谈时间持续2个半小时,聆听访谈的师生都感到受益良多,都觉得应该像李华平老师那样做一个热爱语文、热爱教育的好老师。

据悉,李华平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我国语文教育方向首个“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教师。曾经先后教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现常年行走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致力于“语文人”的培养和学校管理、文化建设及其研究工作。系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专家,国培方案评审专家,国培专家人选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评审专家。担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副会长。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著作13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中心全文复印转载。八项成果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与科研奖励。近年应邀到北京、天津、重庆、深圳、桂林、石家庄、海口、厦门、无锡等地讲学、执教示范课200多次(堂);首倡的“正道语文”活动具有全国性影响,被《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作为“封面人物”,入选“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中学卷,20人)。

撰稿:沈嘉雯

审稿:孙会强

  审核:陈梦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