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21年5月19日上午,台湾朝阳科技大学黄翠芬教授应邀做客我校东江大讲堂,在图书馆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如何扣人心弦——谈文学之美”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学校科研处、教务处、文学与传媒学院以及惠州学院社科联联合举办,各二级学院师生代表莅临现场聆听。
在讲座上,黄翠芬教授分别从“审美是人的天性” 、“文学之美”、“探讨文学美的所在”、“从感动而来的思想与价值”四个方面阐述文学之美。在她看来,审美是人的天性,着重强调心灵对美的客观感受,美是纯粹的意象世界,以生动的方式缓和我们的情绪。音乐则是兼具“音响”和“形象”的双重元素,音乐以外在有限物像来表达无限内心世界。真妙在音乐里,音乐是一种富有灵性的美,是最契合心灵的律动形式。黄教授认为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通过细腻的场景表达美,包括柔美、壮美等。
文学之美在黄翠芬教授眼中是一阵狂喜、一颗燃烧的心、一个沉醉的灵魂。文学之美,美在言为心声的真实,美在寄情与辞的畅达。文学之美,在于优美的文字,在于饱满的情感,更在于那种可以让人感同身受,从每个字体中透露出来的温暖。
随后,黄翠芬教授讲述到第三个主题:探讨文学美的所在。她认为,美在真假虚实之间,在声音节奏之间,在鲜明的意象、传神的描述之间。文学作者通过运用字句、文采、声律、结构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想象,从而达到美化人生社会的目的。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运用叠词,反复刺激,有利于保留、存储和提取。黄翠芬教授还认为,丰富的意象通常来自于比喻、比拟、具象、成语、用典以及借代和映射。
当谈到从感动而来的思想与价值时,黄翠芬教授坦言,文学起始于苦闷,终于智慧,文学提供了一道对立的心志和情操。科学语言与诗性语言的区别就在于,科学语言是理性、明确、有条理和客观的;而诗性语言则是让人在世俗的现实中变得活力、美感与诗意的。对于如何谈文学之美,她指出我们要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用心去感受语言的律动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沟通,从异己的对象可找到相同的自己,争取与时代同频共振。最后探求文学美感意象,学会自我评估,寻找意象。
文字记者:周莹、蒙星莹
摄影记者: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