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大讲堂之244讲】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主讲“科举与诗歌“

发布时间:2020-10-24浏览次数:190

  11月30日下午,文化部原副部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应邀做客我校东江大讲堂,在鹅城会议厅作了一场题为“科举与诗歌”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副校长许玩宏主持,惠州市相关单位领导及代表、文学与传媒学院师生代表等聆听了本次讲座。

郑欣淼会长作专题讲座

  郑欣淼从科举制的定义出发,介绍了隋唐以前的用人制度,指出严格意义上的选拔制度是由汉代开始的,选拔指标主要是贤良方正、举孝廉等;而唐、宋两代都是中国诗歌最为辉煌、最有成就的时代,清代诗、特别是词亦蔚为大观。他强调,科举与诗歌的关系非常密切,科举制度对中华诗词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科举作为一种社会导向,在大多数时期鼓励着人们对诗艺的追求;同时作为一个社会行为,不仅局限于科场之中,且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而文化教育则是诗歌发展的基础。

  随后,郑欣淼重点介绍了唐、宋、清三个朝代的科举与诗歌,具体分析了科举与诗歌的关系。他表示,初唐科举不考诗歌,但初唐完成了律诗的定形。一百多年的诗歌繁荣,为促进科举与诗歌的融合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盛唐以后,科举对于文人非常重要,科举入仕成了文人社会人生的正途,科举也冲击并改变了社会生活,科举制度与诗歌的创造和发展有了极为密切的关系,唐代进士科的地位越来越高,最后发展为整个考试只考进士科。他还通过介绍省试诗、通榜、行卷、纳省卷、进士地位、宾贡进士制度、唐诗五律多的原因、韵书,以及引用程千帆先生和傅璇琮先生的观点,说明了唐代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诗歌的发展,而行卷之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成了文学风气的形成、文学作品的创造和传播。

郑欣淼认为,宋朝以后,中国基本上是一个科举社会。北宋统治者高度重视科举,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科举重视诗赋,已经为广大士人所乐于接受。南宋偏安“临安”153年之久,但北宋时期已经成为士人仕进阶梯的科举制度并未受到冲击,反而通过进一步健全而成为影响广大士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制度之一。南宋进士科分经义、诗赋二科,科举在社会上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清代开科取士始于入关后的顺治元年。清初在制科考试中是有诗赋的。清承唐宋旧制,于正常科举考试之外增设制科取士,博学鸿儒为其中之一。这次又试以诗赋,应试者不乏遗民诗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诗坛创作主体的消长,倡导了“宗唐抑宋”的诗学倾向,促进了清初诗坛格局的转变。乾隆二十二年,恢复科举试诗,将试诗当成了科举的门槛,诗不合格就不能取得乡试资格。

  郑欣淼最后强调,科举与诗歌的关系是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更好观察中国历史变迁、进一步理解文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讲座现场

  讲座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赢得了师生们的热切回应和热烈掌声。讲座结束后,郑欣淼还热情回答了在场师生的有关提问。

 

文:陈静欣  图:黄诗如

审稿:肖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