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层次的办学始于1978年,1987年与广东教育学院合办中文成人教育本科班,1997年与华南师范大学我院合办汉语言文学全日制本科班,2000年获教育部批准独立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2004年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广东省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人才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具体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要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面向基础教育,结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语文教育学科为主要对象,向社会不断输出具有较高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的人才。本专业遵循“读写讲研四位一体”原则,加强专业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在写作、逻辑思维、语文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普通话、社会实践等方面受到系统训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他们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教育教学法规,了解语文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具备独立进行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使其成为能在学校、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语文教学、教学管理、文秘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
2、服务面向
国内各级中小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宣传部门。
(二)专业设置与学科支撑
1、专业设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扣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正确处理好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等关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有着充分的依据,并通过可行性分析进行了合理地论证,有相应的学科为依托,总体上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体现出应用型培养理念。汉语言文学专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地方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专业定位考虑现实条件,找准了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与地方形成了互利共赢、互动发展的好局面。专业定位科学合理,结合新的现实要求,不断改进和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特色鲜明,与学校总体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相符合,与时俱进,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2、学科支撑
依托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和广播电视学两个一级学科,本专业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形成了一支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兼备的优秀教师队伍。
(三)在校学生情况
1.2017年9月-2018年8月,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生有2014级、2015级、2016级和2017级,学生总人数为765人。如下表:
各专业学生人数统计表 | ||||||
专业 | 2014级(人) | 2015级(人) | 2016级(人) | 2017级(人) | 专业总计 | 年度总计 |
汉语言文学 | 226 | 220 | 154 | 165 | 765 | 765 |
(四)生源质量情况
2017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学生160人。其中,广东省148人,最高分519,最低分499。107人为第一志愿,41人为二三志愿者。无它专业调剂过来者。外省12人。
附表1:2017学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 | |||
年份 | 专业 | 计划招生人数(人) | 实际录取人数(人) |
2017 | 汉语言文学 | 160 | 160 |
附表2:2017学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报到-情况统计表 | ||||
年份 | 专业 | 实际录取人数(人) | 实际报到人数(人) | 报到率(%) |
2017 | 汉语言文学 | 160 | 159 | 99.375% |
附表3:2017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分数-情况分析 | ||||
专业 | 最高分(分) | 最低分(分) | 投档线(分) | 省线(分) |
汉语言文学 | 519 | 499 | 497 | 418 |
2017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分数情况分析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本专业有专任教师30人。专任教师的结构为:具有本专业学历的教师有30人,占本专业教师总数100%。其中,正教授7人,副教授9人,讲师14人;高级职称教师16人,占教师总数的53%;博士23人(其中博士后6人),硕士5人,研究生以上学历28人,占总人数的93.3%。本专业拥有了一支在专业背景、学历、年龄、职称等各个层面都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学年生师比为17:1。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惠州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2人,“校级名师”2人。
自2017年9月以来,本专业引进了武汉大学、华东师大、北京师大、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青年博士8人,优化了师资结构,具备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等各个层面都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形成以高级职称为核心,以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科学术梯队。
表1: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名录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参加工作时间 | 入校时间 | 学历 | 最高学位 | 专业技术职称 |
1 | 肖向明 | 男 | 1970-11 | 1993.07 | 1999-07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教授 |
2 | 陈梦 | 女 | 1970-10 |
| 2001-07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教授 |
3 | 伍世昭 | 男 | 1962-06 | 1983.08 | 1992-05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教授 |
4 | 史素昭 | 女 | 1970-02 | 1993.06 | 20111-07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教授 |
5 | 杨林夕 | 女 | 1971-01 | 1993.07 | 1999-11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教授 |
6 | 王玉屏 | 女 | 1966-07 | 1986.07 | 2001-01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副教授 |
7 | 龚云普 | 男 | 1971-12 | 1992.07 | 1998-07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副教授 |
8 | 欧治华 | 女 | 1970-10 | 1994.07 | 2001-07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教授 |
9 | 魏江华 | 女 | 1962-04 | 1984.07 | 1992-07 | 大学本科 | 硕士 | 副教授 |
10 | 陈金花 | 女 | 1971-11 | 1989.07 | 1998-07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副教授 |
11 | 李艳 | 女 | 1978-12 | 2008.07 | 2009-09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副教授 |
12 | 杨凯毅 | 男 | 1965-08 | 1986.07 | 1986-07 | 大学本科 | 学士 | 讲师 |
13 | 陈淑环 | 女 | 1978-01 | 2006.07 | 2006-07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讲师 |
14 | 杨锏 | 男 | 1978-01 | 2004.07 | 2004-07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讲师 |
15 | 卜凌云 | 女 | 1975-11 | 2001.07 | 2001-07 | 硕士研究生 | 硕士 | 副教授 |
16 | 杨金文 | 男 | 1971-05 | 1995.07 | 2005-07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讲师 |
17 | 代廷杰 | 男 | 1982-10 | 2011.07 | 2011-07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讲师 |
18 | 崔绍怀 | 男 | 1970-12 | 1996.07 | 2012-08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副教授 |
19 | 王初薇 | 女 | 1983-08 | 2011.07 | 2011-07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副教授 |
20 | 冯晓 | 女 | 1985-06 | 2015.01 | 2015-01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讲师 |
21 | 李冰雁 | 女 | 1986-10 | 2015.04 | 2015-04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讲师 |
22 | 申东城 | 男 | 1971-04 | 2015.08 | 2015-07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副教授 |
23 | 章朋 | 男 | 1987-12 | 2017.7 | 2017-07 | 硕士研究生 | 博士 | 讲师 |
24 | 夏世龙 | 男 | 1976-02 | 200707 | 2018-04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讲师 |
25 | 董宏 | 男 | 1973-08 | 1996-09 | 2018-09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讲师 |
26 | 陈际斌 | 男 | 1967-05 | 1988-06 | 2018-07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教授 |
27 | 刘欣蕾 | 女 | 1991-03 | 2018-07 | 2018-07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讲师 |
28 | 李曙光 | 男 | 1976-12 | 1994-08 | 2018-09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讲师 |
29 | 徐威 | 男 | 1991-02 | 2018-08 | 2018-08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讲师 |
30 | 李巍 | 男 | 1987-11 | 2018-07 | 2018-07 | 博士研究生 | 博士 | 讲师 |
(二)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坚持教授上讲台,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以肖向明、伍世昭、杨林夕、史素昭等为代表的教授团队承担了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古代汉语、民间文学概论等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且为学生开设唐宋诗词导读、古代名剧欣赏、中国古代文化诗学、东江民俗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导读、古典诗词写作等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趣味性与学术兼顾的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程和公共任选课。2017-2018年度汉语言文学教授平均为本科生系统讲授至少两门课程,个别教授甚至开设三门及以上课程(均为该课程学时的100%)。教授能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中,并将自己的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在授课中能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
(三)教学经费投入
按照“优先保证本科教学运行、逐年提高教学投入”的原则,始终坚持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在各项建设中的优先地位,将教学经费投入作为重点加以保障。2017-2018年共花费各项经费约35万元,重点用于教学业务费、实习费、教学设备维修经费、学科竞赛费、发展基金、本科教学评估奖励金、考研奖励专项、函授教程改革与论文等。
近年来教学经费投入都呈增长趋势,我院教学经费投入充足,能满足教学需要。从下列表中的经费使用情况明细可以看到,经费的使用体现了学院鼓励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保障和提高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宗旨和目标。并制定了《文学与传媒学院财务管理办法》,大额经费(万元以上)使用经过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通过,并在全院教职工会议通报。经费使用基本合理,认真执行相关财务制度。
表2:教学经费使用明细
|
|
|
部门 | 项目 | 使用数额 |
汉语言文学专业 | 教学业务费 | 46,025.18 |
汉语言文学专业 | 实习费 | 26,990.00 |
汉语言文学专业 | 教学设备维修经费 | 11,606.93 |
汉语言文学专业 | 学科竞赛经费 | 45,868.51 |
汉语言文学专业 | 发展基金 | 33,707.00 |
汉语言文学专业 | 本科教学评估奖励金 | 26,000.00 |
汉语言文学专业 | 考研奖励专项 | 25,000.00 |
汉语言文学专业 | 函授教程改革和论文 | 139,116.00 |
总计 | 354,313.62 |
(四)教学设施
我院教学设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2018年我院申请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现正在建设中。
1.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教学、科研设施开放程度和利用情况良好,教学信息化条件较好。汉语言文学专业使用学校统一管理的微格教室、三笔字训练室、普通话实训室,实验室利用率高,实验课开出率100%,实验室制度完善,建设规划完备。本专业实验室建成后,相信会会为学生提供更多便利。
2.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能满足教学需要。本专业教师信息技术掌握情况良好,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强,教师大都运用了PPT课件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广泛运用文字、图片、图表、音频分老师积极、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王初薇、申东城等教师本年度申报成功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开设了省级和校级网络精品视频课程。还有一些优秀老师参与微课制作,广播电视专业教师积极利用新媒体探索课堂教学,广泛运用互联网、微信平台、QQ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为达成培养基础教育语文师资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作为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工程,开展了“卓越中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种具体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从教学重心、课堂类型、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各个层面的改变。
(1)基本技能培养层次。完成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写作、口语表达、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其他教育技能。这一层次的课程体系构建应在保证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教学时数的基础上,突出师范性,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增加教育理论和职业技能课以及专业选修课,使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2)综合能力培养层次。完成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综合性研究、设计及各项能力测试,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通过计算机和普通话等级测试、学会课件制作、独立查找资料、完成教育实习等。 (3)创新能力培养层次。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其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毕业论文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研究中。把学生作为创新主体,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实施。学生自选指导教师和课题,通过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及师生间的交流,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独立撰写学术论文,或者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活动,力求取得好成绩。
(二)专业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积极联合校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探索双方或多方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培育组建模式,其主要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关键,充分利用本系已有基础,汇聚了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与相关行业、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营造有利于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氛围。在确定协同创新方向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体、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构建促进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在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取得了突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项目主要针对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特殊性,着力培养具备“一读二写三讲四研”复合才能的学术型创新型中学语文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小小说创作和研究人才”项目是指借助惠州市“中国小小说之乡”和“中国小小说创作基地”地位,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小小说创作研究中心”平台,成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小小说社”,与惠州市小小说协会共同创办刊物《小小说时代》,大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小小说的创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2017年至201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继续推进专业建设发展,邀请市中小学名师来我校来校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示范和专业素质发展的研讨,并与续教育学院联合承办了“201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省级研修培训跨年度递进式培训项目(初中语文)”。此外为进一步夯实我校作为“中国小小说创作基地”的建设,激发高校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提升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校联合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举办了首届“丰湖杯”全国大学生小小说大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白庚胜、我校校长彭永宏、全国小小说学会联盟主席、河南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晓敏、惠州市政协副主席黄志忠、《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微型小说选刊》主编张越、《小小说选刊》主编秦俑、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长申平以及来自校内外的近300名嘉宾和师生与会。此次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学生小小说大赛的成功举办,将成为推动我院文学专业建设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推动力。
(三)课程建设与教改项目
1、课程建设:
根据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的原则,以培养“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语文人才”为目的,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全局的总体规划,有具体的教研教改方面的计划, 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提出了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新的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课程群”的结构形式。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六个课程平台:公共必修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主干课程平台、自主拓展课程平台、教师教育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课程平台。每个平台课程下面分若干模块,模块中可包括若干课程群。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前两年学生不分专业方向,学习公共必修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主干课程平台的课程,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系内选择选修专业方向课程,共有“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四个方向可供选择,与研究生教育接轨,对于考研的学生,可作为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过度桥梁。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可研修教师教育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课程平台中的课程,并实施双导师制培养,引进中学语文教学名师进课堂,为学生传授教学实践经验,从而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注重优质教学资源建设,采取“整体规划、责任到人、逐步推进”的方法进行课程建设,从而带动专业建设。目前,本专业已建成校级精品课程5门(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汉语、生活美学)、校级重点课程3门(外国文学、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2017年又申请到一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文化地理学视域下中国古典诗歌导读》。
(3)在授课方式上继续创新,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开设网络线上课程,引领新的授课方法,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开拓学生视野。
表一:2017-2018第一学期 线上尔雅课程统计
序号 | 开课学院 | 课程名称 | 上课 | 任课 |
1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000209-010 | 申东城 |
000209-011 | ||||
000209-012 | ||||
2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中文写作 | 000211-010 | 闫占士 |
000211-011 | ||||
000211-012 | ||||
3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中华诗词之美 | 000214-001 | 申东城 |
4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古代名剧鉴赏 | 000215-001 | 杨林夕 |
5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 | 000217-001 | 冯爱琳 |
|
表二:2017-2018第一学期 线上尔雅课程统计
序号 | 开课学院 |
| 上课 | 任课 |
1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8800170]中文写作 | 000211-007 | 闫占士 |
000211-008 | ||||
000211-009 | ||||
2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8880033]中华诗词之美 | 000214-001 | 申东城 |
3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8880034]古代名剧鉴赏 | 000215-001 | 徐世民 |
4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8880036]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 | 000217-001 | 冯爱琳 |
5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8880120]古典诗词鉴赏 | 000329-001 | 颜敏 |
2、教改项目:
省级和校级质量工程及教研教改项目有很大的提升,对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17-2018年度教研教改项目一览表:
项目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立项年度及级别 | 研究进度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肖向明 | 14省级 | 2018年5月结题 |
精品视频公开课 | 生活美学 | 颜敏 | 14省级 | 2018年5月结题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文学概论 | 伍世昭 | 14省级 | 2018年8月结题 |
综合类教改项目 | 地方本科院校跨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人文类通识选修课为中心 | 颜敏 | 14省级 | 2018年5月结题 |
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文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与教学模式改革及实践 | 颜敏 | 15省级 | 在研 |
优秀教学团队 | 中国文学教学团队 | 肖向明 | 15省级 | 在研 |
省教育研究课题 | 教育云环境下中文师范课程跨境协同教学研究 | 王初薇 | 15省级 | 在研 |
精品视频公开课 | 文化地理学视域下中国古典诗歌导读 | 申东城 | 17省级 | 在研 |
教研教改 | “互联网+”环境下中文师范课程跨境协同教学研究 | 王初薇 | 17年省级 | 在研 |
(四)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1、实践教学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12个校外实习基地,如惠南学校(省级示范实践基地)、惠东实验中学(省级示范实践基地)、惠州市第五中学、惠州市实验中学、惠州市第九中学、惠州市第八中学、惠港中学等学校。并邀请一些中学名师进课堂,请他们参与实践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实践教学的机会。这些措施在以后的专业发展中还会继续扩大规模。
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还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计划,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目前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与惠州市小小说学会、惠州市阅客文学院、广东阅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三个单位签订了《惠州学院小小说创作和评论人才协同育人基地》,共同培养惠州学院小小说创作和评论人才,效果卓著,有很多学生的小小说作品被《小小说选刊》转载。以后要拓展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小小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今后,不仅要和校外已有单位加强合作,而且要拓展校外合作单位,建设更多协同育人的平台。
2017—2018学年汉语言专业实习学校一览表
序号 | 学校名称 | 人数 | 负责人 |
1 | 顶岗 | 25 | 崔绍怀 |
2 | 惠高初中部 | 4 | 崔绍怀 |
3 | 惠港中学 | 9 | 李立林 |
4 | 五中 | 25 | 欧治华 |
5 | 惠南学校 | 16 | 史素昭 |
6 | 南山学校 | 25 | 卜凌云 |
7 | 九中 | 10 | 李冰雁 |
8 | 二十七小 | 14 | 陈淑环 |
9 | 麦绍棠 | 7 | 陈淑环 |
10 | 惠阳高级中学(高中部) | 7 | 李立林 |
11 | 一中(初中部) | 2 | 李立林 |
12 | 一中(高中部) | 2 | 崔绍怀 |
13 | 惠州市实验中学 | 14 | 欧治华 |
14 | 市二中 | 10 | 欧治华 |
15 | 博罗石湾中学 | 18 | 崔绍怀 |
16 | 惠东实验中学 | 19 | 龚云普 |
17 | 惠东翰林学校(白花镇) | 12 | 崔绍怀 |
18 | 深圳科诚学校 | 14 | 申东城 |
19 | 新思路培训学校 | 1 | 欧治华 |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主要体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制定了创业激励机制,提供了条件保障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注重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引导和创业培训。开设有关创新创业知识的课程,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填补对理论知识的空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创业孵化项目之类的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讲课讲座,通过企业家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鼓励大学生创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
第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对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的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和一站式服务。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规划、执行推进以及共同化解实施中遇到的问题,面对全院同学开展创新创业服务。
第三,提供创业平台和创业支持,鼓励学生多参与创业实践。指导学生写创业规划书,并为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平台,对符合相关规定的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校级省级创业大赛。
第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集中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有关创新创业专题的培训讲座,从而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创新创业活动。改进传统的授课模式,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追求知识、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注重实践教育,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第五,大力实行创新创业鼓励机制,通过学分、奖金、荣誉等形式鼓动更多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的行列。
2017—2018学年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览表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型 | 项目负责人姓名 | 指导教师姓名 | 项目级别 |
201810577021 | 惠州方言俗语的文化内涵与传承 | 创新训练项目 | 孙卓玲 | 陈淑环 | 国家级 |
201810577025X | Hi汉字启蒙教育平台 | 创业训练项目 | 戴文萍 | 彭嫚丽, 陈送文 | 国家级 |
201810577089 |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基于惠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的考察 | 创新训练项目 | 何静 | 欧治华 | 省级 |
201810577090 | 广东濒危剧种——紫金花朝戏的艺术价值及传承创新 | 创新训练项目 | 梁嘉敏 | 史素昭 | 省级 |
201810577091 | 潮汕“出花园”礼俗的文化溯源与现代传承研究 | 创新训练项目 | 钟跃纯 | 王初薇 | 省级 |
201810577092 | 苏东坡寓惠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 创新训练项目 | 罗杰钧 | 李冰雁 | 省级 |
201810577093 | 东坡饮食文化对打造惠州城市名片的价值研究 | 创新训练项目 | 郑琪瑛 | 申东城 | 省级 |
201810577094 | 粤港澳台微电影合作发展路径探究 | 创新训练项目 | 叶海莉 | 李冰雁 | 省级 |
(五)学风建设
2017年9月1日-2018年9月30日,学风建设主要措施:
1.日常管理,保障良好学风
一是检查学生考勤,每周一报。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学生上课考勤情况有记录与汇总、评估,掌握学风动态;二是加强学生的学风思想建设。针对课堂考勤中出现的特殊学生,安排团支书班长跟踪,给予关怀,正面引导;三是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倡导先进,树立典型,推动学风健康发展;四是宿舍评比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学习指导,引领良好学风
举办了系列讲座,解读专业培养方案,交流学习经验,交流个性拓展经验,交流职涯规划经验,指导考研、交流考研经验,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各种疑惑,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专业,做好专业学习规划。
3.评先评优,巩固良好学风
一是班级学风评比,强化班级学风意识。各个年级各班级都先后开展了关于“文传青藤、优良学风”的学风建设班会活动,评出获奖班级分别是:一等奖:16汉4。二等奖:16汉1,15汉4。三等奖:17汉1,17对外,16汉3。各班学生和班主任围绕学风建设主题进行交流,发现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班级学风建设。
二是奖学金评比,学得好,就能得奖学金,强化良好学风意识。
2017-2018学年度,学院奖学金项目共计10项,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奖具体如下:
序号 | 奖学系列 | 汉语言文学专业 | 每人金额 |
1 | 国家奖学金(2人) | 2 | 8000元 |
2 | 国家励志奖学金(43人) | 29 | 5000元 |
3 | 三好学生标兵(10人) | 6 | 2000元 |
4 | 三好学生(39人) | 26 | 500元 |
5 | 学习优秀生(98人) | 64 | 100元 |
6 | 校优秀学生干部(42人) | 22 | 200元 |
7 | 少康奖学金(16人) | 10 | 300元 |
8 | 优良学风班(3个) | 3 | 500元 |
9 | 学科竞赛奖(个人)(43人) | 36 | - |
10 | TCL励志奖学金(10人) | 8 | 2000元 |
质量保障体系
(一)落实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1.根据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要求,瞄准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确立了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外统筹,紧紧围绕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统筹考虑高等教育发展各方面要素和资源。根据专业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教案、计划、教学大纲。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2.以师范教育为主体,为惠州市、广东省和国家培养中等学校语文教师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其他应用性人才,把汉语言文学专业办成具有专业特色和区域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学校同类专业中有影响的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中等学校语文教师和其他应用性人才。
3.为及时顺应社会需求和师范教育新形势发展要求,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规模修订和大模块改变,制定了中学语文教育和小学语文教育两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并增加了学科教育必修课程和专业拓展任选课程模块,加大了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设置比例等,突显小学教师全科教育理念。
4.培养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师资,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坚持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使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研究教育发展趋势,转变教育观念,革新办学理念。
5.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扣学校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正确处理好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等关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强化教学过程质量监控
在当前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中,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路已取代了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管理与监控,成为推动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从落实学院本科办学思想的高度,结合专业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摸索建立起合理可行系级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确保了教学中心地位。
首先,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做了具体规范,建立了对教师教学工作、学生学习效果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常态评价机制。我们从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课件、考试试卷、平时作业批改、课堂教学情况等细节抓起,从学生的学风、四六级通过率、学科竞赛等环节抓起,从实习、见习等实践性环节抓起,分别建设了相对合理的规范,从制度上确保了对日常教学的常态管理和深度引导。
第二,制定并坚持了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师听课制度和教学检查制度。深入中学课堂听课、评课。系主任要求听课每年不少于8节,系副主任每年8节,每年至少召开4次系教学工作会议,每年组织开展4次本科教学检查,研究和及时解决本科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三,严格实施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走向制度化、专题化,更深入地介入和指导教学过程。每学期期初设立“听课周”。我们成立了系一级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学期期初制定出详细的督导计划,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每位督导组成员每学期听课、评课8次以上,督促教师认真上课、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考试审查督导制度:1.试题审批审核制度:任课教师命题 → 教研室主任初审 → 主管教学的副主任再审2.系领导巡考制度3.系同一课程集体阅卷制度。
第四,建立毕业论文二次答辩制度,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还规范了教学经费使用与管理制度,坚持优先安排教学经费,除了由学院统一调拨的教学经费以外,还利用办学创收和发展基金投入部分教学经费,用于图书资料的购置、实习基地的建设、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配置、师资培训、教学奖励等方面,教学经费的合理规范实用,成为了激励师生专注教与学,确保了教学质量的不断优化。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近年引进了大批应届博士和硕士,青年教师成为了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如何促成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也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制定了合理的新教师培养制度,在培训进修、参加学科和专业建设、参与学科竞赛等方面都方面都对他们予以优先照顾。同时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安排两位老师作为新老师的指导教师,其中一位是系领导,另一位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对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通过建立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相结合,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师德建设、教学建设、科研建设、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建设、文化传承能力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最终达到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017年至201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增强师资力量,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包括教授、副教授和青年博士共计十余人,不仅壮大了我院师资力量,完善了师生比,也优化了师资的构成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以教学为根本,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队伍发展,推出一系列教学公开课,各教研室积极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各教研室通过听课、评课、学生座谈、课件展示、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各种途径开展教学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同时注重以科研带动教学,鼓励老师积极撰写科研论文、申报各类科研项目,2017-201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获得共获得各级项目4项,其中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精品视频公开课2项,精品教材1项;科研奖励3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学术专著3部。教师们的科研成果为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途径。
实施本科专业评估(专业认证)
汉语言文学专业积极响应学校学院召开的关于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会议要求,召开了相关工作会议,并且肖向明、申东城、闫占士、杨林夕、李冰雁、代廷杰等老师,已分别到海口、深圳、杭州等地进行了师范认证培训学习。正在搜集各专业认证的相关资料信息,积极整理各专业认证所需的材料,为迎接二级专业认证做好准备工作。
(五)健全教学激励机制
在教学工作中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这就需要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实施,可以使教师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促成教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文学教研室采取了以下具体举措:
一是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和教师层级考核制度,并为他们取得教学成就创造条件,为他们搭好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是为了使教师能够更快的成长,本着“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思想,他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
三是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实施“青蓝工程”,落实“师徒结对”措施,重点抓好他们备课、上课、听课与处理等教学环节。
四是实现教研分合,鼓励老师教学结合科研开课,对于新开的课程要给予鼓励和补助。新开课增加工作量,重复课两个班要算系数
五、建立完善的物质激励机制
(一)教学工程(集体项目)
1、鼓励本系教师积极申报教学工程集体项目,做到以教研与科研并重,以集体项目为主,个人项目为辅。中文核心级别以下的教研、科研论文不再奖励。
2、申报教学工程集体项目的奖励标准:校级集体项目500元起,视项目难度可增至800元;省级集体项目800元起,视项目难度可适当增加;国家级项目申报为1000元或以上。
3、集体项目立项后的奖励标准:校级立项后,再对该项目奖励一次申报时的奖励额度;省级以上的立项等同于科研奖励标准。
4、结余、绩效资金可用于项目立项奖励,但个人教学、教改项目的奖励相应减半;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指导老师的奖励措施不变。
(二)教学竞赛及指导
1、鼓励本系教师参加校内、校外各项教学技能大赛,并获得奖项,系里将根据参赛教师的成绩给予相应的奖励。
2、鼓励本系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校内、校外各项学科竞赛,并获得奖项,系里将根据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指导老师相应的奖励。
(三)教学本科评估
1、服从本系教学评估工作安排并较好完成任务,系里将根据教师表现情况在年终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原则上,不参与教学评估工作的人员不能评优。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在校生培养情况
1.2017年9月-2018年8月,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生有2014级、2015级、2016级和2017级,学生总人数为765人。如下表:
各专业学生人数统计表 | ||||||
专业 | 2014级(人) | 2015级(人) | 2016级(人) | 2017级(人) | 专业总计 | 年度总计 |
汉语言文学 | 226 | 220 | 154 | 165 | 765 | 765 |
1.考研情况
201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226人,考研录取9人。另有2017届3人。
姓名 | 性别 | 班级 | 录取院校 | 录取专业 |
何利娴 | 女 | 13汉语言2班 | 湖南师范大学 | 文艺学 |
温宇新 | 女 | 13汉语言3班 | 华南师范大学 | 文艺学 |
陈炜 | 男 | 13汉语言4班 | 华南师范大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许妙彤 | 女 | 14汉语言1班 | 广州大学 | 学科教学(语文) |
古乐诗 | 女 | 14汉语言1班 | 华南师范大学 | 文艺学 |
陈晓曼 | 女 | 14汉语言1班 | 华南师范大学 | 美学 |
唐秀艳 | 女 | 14汉语言2班 | 福建师范大学与福建三明学院联合培养 | 学科语文(专硕) |
曾玉佩 | 女 | 14汉语言2班 | 浙江工业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刘悦纳 | 女 | 14汉语言2班 | 广州大学 | 学科教学(语文) |
叶彦妤 | 女 | 14汉语言3班 | 澳门大学 | 课程与教学-语文教育 |
禤庆文 | 男 | 14汉语言4班 | 宁波大学 | 学科语文 |
李俊香 | 女 | 14汉语言5班 | 中央民族大学 | 文字学 |
2.学生学科竞赛情况
2017年9月-2018年8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504项,省级奖项7项,共511项。
2017-2018学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科竞赛获奖一览(部分) | |||||||
序号 | 学科竞赛名称 | 获奖作品名称 | 专业年级 | 参赛队员 | 级别 | 奖项 | 获奖时间 |
1 | 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 | 《落花蝴蝶梦》 | 2015汉语言文学2班 | 刘树豪 | 国家级 | 金奖 | 2017年9月 |
2 | 2017年中華大學生研究生詩詞大賽 | 《满庭芳·咏梅花》 | 2014汉语言文学2班 | 黄锟炼 | 国家级 | 亚军 | 2017年10月 |
3 | 第十三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预赛 | 《家》 | 2015汉语言文学4班 | 王树萍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7年11月 |
4 | 全国第七届华文杯语文教学技能大赛 | 《走一步,再走一步》 | 2015汉语言文学1班 | 陈芷芸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7年11月 |
5 | 青春中国梦·2017南粤大学生语言艺术节 | 《叶氏源流与发展》 | 2015汉语言文学4班 | 叶盼云 | 省级 | 三等奖 | 2017年11月 |
6 | 青春中国梦·2017南粤大学生语言艺术节 | 感评《过零丁洋》 | 2015汉语言文学5班 | 陈梦婷 杨群芳 谢晓谦 | 省级 | 三等奖 | 2017年11月 |
7 | 青春中国梦·2017南粤大学生语言艺术节 | 《张氏源流趣说》 | 2015汉语言文学5班 | 张泽珠 | 省级 | 三等奖 | 2017年11月 |
8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槐树下 | 2015汉语言文学1班 | 李宁宁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9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锁记 | 2015汉语言文学1班 | 李宁宁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10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老陈家 | 2015汉语言文学2班 | 黄苑苑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11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一生 | 2015汉语言文学3班 | 林志明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12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浅谈“元和体” | 2015汉语言文学3班 | 何珂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13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路的尽头 | 2015汉语言文学4班 | 王树萍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14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小贼 | 2016汉语言文学1班 | 吴天适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15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糖盒里的小女孩 | 2016汉语言文学1班 | 郝文静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16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小巷人生 | 2016汉语言文学1班 | 朱小玲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17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五婆 | 2016汉语言文学2班 | 何可儿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18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你会回来吗 | 2016汉语言文学3班 | 陈秀宏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19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婚礼破坏计划 | 2016汉语言文学3班 | 陈季宏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20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青树黄 | 2016汉语言文学4班 | 董济东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21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匆匆 | 2016汉语言文学4班 | 赖国聪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22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青莲吟 | 2016汉语言文学4班 | 赖国聪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23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失恋 | 2016汉语言文学4班 | 洪研旋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24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礼物 | 2017汉语言文学1班 | 黄韶东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25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跟上队形 | 2017汉语言文学4班 | 林冬青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26 | 第二届中国梦·艺术行才艺大赛总决赛 | 酒狂 | 2016汉语言文学2班 | 陈灵英 林楠 | 国家级 | 银奖 | 2018年2月 |
27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 神鸟 | 2017汉语言文学2班 | 周玮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3月 |
28 | 第十三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 | 《<与摄影相处的日子里>下水作文》 | 2015汉语言文学2班 | 叶瑞佳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8月 |
29 | 第十三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 | 《<与摄影相处的日子里>下水作文》 | 2015汉语言文学2班 | 叶瑞佳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8月 |
30 | 第十三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课件》 | 2015汉语言文学2班 | 叶瑞佳 | 国家级 | 二等奖 | 2018年8月 |
31 | 第十三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 | 《中学组教学课件<春>》 | 2015汉语言文学1班 | 李宁宁 | 国家级 | 一等奖 | 2018年9月 |
(二)毕业生情况
201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226人,截至2018年9月,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204人,未就业13人,就业率为94.25%。
就业领域:学校(170)、行政机关(7)、企业(15)、媒体(5)、其他事业单位(7)、创业(0)。
专业 | 教师 | 公务员 | 企业 | 媒体 | 其他 | 创业 | 就业 | 考研 | 未就业 |
汉语言文学专业226人 | 170 | 7 | 15 | 5 | 7 | 0 | 204 | 9 | 13 |
170名学生考取了教师,占毕业生总人数(364人)的75.22%。体现了传统师范院系的特点。今年考研9人,人数显著提高,彰显了我院更浓郁的学术氛围。
(三)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
毕业生对我院总体评价为满意。毕业生代表座谈会、学生教学信息员座谈会和学生代表座谈会显示,毕业生对教学一线的情况、教学效果总体是满意的。从网上评教、就业调查问卷还有辅导员讲评座谈会了解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学院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课堂教学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较为满意。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惠州学院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问卷》调查分析可知,用人单位对我院2018届毕业生满意和比较满意率达99%,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工作整体表现比较突出,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普遍认为该专业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强,积极主动,踏实肯干,注重团队意识,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纪律性,人际关系协调,工作业绩良好,整体表现良好。
六、特色发展
(一)以“立足师范、传承文化、创意写作”为目标,明确了专业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普通高校的传统专业都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2016年我校确定为广东应用型转型高校之一。面对时代和社会的急剧变化,本专业对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路向作出了新的思考,基本上确立了符合时代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一方面我们继续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化优势,坚守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进一步凝聚特色,在特色上下功夫,同时也确立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的理念。由于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工作始终围绕“立足师范、传承文化、创意写作”这一清晰目标进行,我们的本科教育实践也在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培养出了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也为传统专业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借鉴。
在传承文化方面,我们的做法主要如下:
第一,大力倡导古典诗词的鉴赏与创作,通过切磋诗艺,激发学生创作兴趣,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品。第二,定期举办书法教学成果汇报展,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三,大力倡导中文写作水平的提升,外聘作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第四,利用校内外相结合方式,开设“研究与创新”专题讲座及实践指导课程。
在突出特色方面,我们主要做了如下探索与实践:第一,网络环境下探究性教学模式创新,“网络环境下的文学教学创新与实践”获“第三届惠州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地方院校跨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创建”获省教改项目立项。第二,小小说创作与评论,2010年,“中国小小说创作基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挂牌成立,2013年,全国高校第一家小小说研究机构——惠州学院小小说研究中心成立。2015年,中文写作被立项为校级创新应用平台。第三,古典诗词写作与鉴赏,成立风辰诗社,出版《心祭》、《风辰诗刊》。2015年该社团获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颁发的青果奖。
在服务地方方面,我们首先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研究与建设,现已形成东坡寓惠研究、东江民俗文化研究、惠州方言研究等多个本土文化研究方向。现在我们已与惠州东坡研究协会、广东苏东坡研究学会,及博罗、桥东镇等多个苏轼文化实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教师组团与惠州电视台经典频道东江夜话栏目合作,推出了系列访谈节目;其次,我们精心培养了地方优秀师资,参与“卓越中学语文教师培养计划”和惠州农村教师中小学语文教师置换培训等活动,并成立了“卓越中学语文教师”班和创意写作班;同时还广泛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如惠州市汉字书写大赛、弱势群体帮扶活动、敬老院送温暖等。
(二)以“读、写、讲、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基础,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为达成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础教育语文师资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作为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工程, 常抓不懈。实现了从教学重心、课堂类型、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各个层面的改变。教师的教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从实体型学科型课堂向虚拟实体相结合的能力本位型课堂转变。学习方式从个体独立型学习向协同探究型学习方式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从基于效率的方式向面向过程的方式转变。
同时,近年来,我们从培养方案的修订、教材的更新、教学教法的改革等各个方面入手,根据各个专业的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卓越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主,以向社会输送“高级文职人员”和培养“研究生”为辅,倡导 “一读二写三讲四研”。 所谓一读是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二写是写作和写字,三讲是讲普通话,讲课,演讲;四研指培养学生有班级管理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心理调整能力和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近年虽引进了不少优秀人才,但师资队伍的数量需要进一步充实,结构需不断优化,要继续加强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要加速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二)专业特色有待进一步凝练,专业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专业特色还不够凸显,有待进一步凝练,并落实在具体工作环节。新师范环境下的专业建设面临多重挑战,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践机会和就业空间需进一步拓展。适当时候
(三)规章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更新和落实。
为了适应学院层面的教学改革和制度改革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有的规章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和落实,以更好地调动全院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