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下午15:00,2018年文化惠民大讲堂系列之《透过<东坡志林>看苏轼》讲座在旭日305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惠州市文广新局主办,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承办,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协办。我院申东城老师担任主讲人,辅导员刘建辉老师负责主持。参与本次讲座的有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会长赖启洪、副会长兼秘书长严干等,文传学院的部分老师和领导,以及部分大一、大二级学生代表。
主讲人申东城老师
申东城老师先从“笔记”这个词的概念、演变发展和分类讲起。首先,“笔记”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宋人宋祁最早将其应用于书名。“笔记”一开始指的是一切用散文所写,不拘体例,随笔而录的杂谈、琐语、见闻、札记等文字。
苏轼的《东坡志林》即属于杂录随笔类笔记。其次,关于”笔记“,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随之发展。在先秦时期,笔记文开始了萌芽;汉代则是笔记文的形成时期,出现一批优秀的作品,例如班固的《汉书》,刘向的《说苑》、《新序》;而魏晋南北朝则是笔记创作的第一次高峰时期。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及东晋葛洪假托汉人刘歆所作的《西京杂记》都是在这一时期诸多优秀作品中的一部分。唐代,笔记文学走向了繁荣,而在宋代,笔记文学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繁盛时代。
再则谈到的笔记分类问题。刘叶秋在《历代笔记概述》中将笔记分为三类。一是小说故事类,志怪、轶事故事;二是历史琐闻类,记野史、谈掌故、辑文献;三是考据辨证类,读书随笔、札记等。而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则分为了四类,分别是小说故事类、野史旧闻类、从考杂辨类和杂录丛谈类。
然后申东城老师谈到了《东坡志林》版本系统和真伪之辨。目前已知的有一卷本,三卷本,十二卷本和五卷本。一卷本是《百川学海》丙集所收《东坡先生志林集》,简称《百川学海》本;三卷本《志林》见于陆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十二卷本《东坡先生志林》,简称《稗海》本;五卷本《东坡志林》,简称赵刻本,为万历二十三年赵开美刊刻版。
透过《东坡志林》看苏轼,我们能体会到苏轼根植百姓的政治情怀,正直善良的道德操守,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他“以文滑稽“的放达精神和特立独行的史学思想。
最后,申东城老师谈到了《东坡志林》的价值影响。分别体现在对文学题材的拓展和后世影响深远两方面。南宋出现了“志林体“;而像《东坡志林》这般随手而书的笔记风格,对晚明小品文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影响也一直波及到现代。
本次讲座主要讲了笔记概念、分类、演变发展,《东坡志林》版本系统和真伪之辨,《东坡志林》体现苏轼的情怀,以及苏轼《东坡志林》的价值影响这四个方面。通过《东坡志林》看苏轼,我们离苏轼更近了一步。
惠州东坡文化协会代表合影
文:钟嘉仪
图:汤华文(惠州东坡文化协会)
审稿:申东城
审核:肖向明
排版:刘倩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