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时:36学时(周2学时)
课程学分:2学分
语言学概论是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基础理论课。它用比较和描写的方法从理论上研究人类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在学科分类中属于普通语言学。作为一门课程,它所介绍的是普通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
通过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理论解释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或在语言学方面继续深造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章 总论
[教学目的]
主要讲解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发展、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分类和研究方法等问题,使学生对语言学的学科属性、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及语言学的分支等问题有初步认知。
1.1语言学及其研究对象
1.1.1什么是语言学
1.1.2语言学的学科分类
1.1.3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言包括语言系统和言语,狭义的语言只指语言系统。
1.2语言研究的历时回顾
1.2.1古代的语言研究
希腊和罗马、印度、阿拉伯、中国是语言研究的四个发源地。
中国语言研究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两汉时期。小学”研究。
1.2.2现代的语言研究
从20世纪初起,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说出现为标志,开始了现代语言学时期。
进入20世纪以后,语言研究的主流由历史比较语言学转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在索绪尔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后来分化出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转换生成语言学,乔姆斯基1957年出版《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被称为针对结构主义的一次革命—乔姆斯基革命。
21世纪,交叉语言学。
1.3语言的社会属性
1.3.1语言是社会现象
语言的社会性是相对于自然性、个人性而言的。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同社会密切地连在一起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和社会相互依存。
1.3.2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不属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都不会从根本上影响语言。
语言社会属性的特殊性还表现在语言同时还具有自然属性。
1.4语言的功能
1.4.1语言是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
1.4.2语言是思维工具
语言不是思维的惟一工具,但却是思维的最有效、最主要的工具。
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彼此有所区别。
1.5语言的结构
1.5.1语言的符号性
语言符号是由语音和语义相结合构成的。
语言符号主要有两个特点:任意性和线条性。
1.5.2语言的层级系统
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这种装置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语言的分层装置可以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
语言层级系统的下层是形式层,即语音层,包括音位和音节两个级别的语言单位。层级系统的上层又可以分若干个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组合而构成的句子。
1.5.3语言系统的基本关系
组合关系是符号和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聚合关系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之间的关系,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
1.5.4语言系统的要素和基础
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系统每个构成成分都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
基本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结构系统中最稳定的成分,它们在语言结构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决定着一种语言的基本面貌,构成了语言的基础。
1.6 言语研究
1.6.1语用
语用是人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并产生相应的交际效果的行为。
1.6.2语用学
语用学是研究语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1.6.3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言语行为可分为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三种。
一种言外语用行为通过另一种言外行为的表达方式间接实现的语用行为叫间接语用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和非规约性两种类型。
1.6.4语用原则
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1.7 语言的发展
1.7.1语言发展的原因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分化和统一;社会之间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推动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给语言一定的影响。
语言要素的相互影响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某个要素内部各个因素互相影响;语言各要素间相互影响。
1.7.2语言发展的规律
世界各种语言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规律: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7.3 语言的分化
方言
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变体,是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所使用的语言。方言包括地域性方言和社会性方言两种。
亲属语言
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几种语言叫做亲属语言。
亲属语言的产生决定于社会条件,当一个社会分化成若干个独立的社会时,语言就分化成地域性方言,当社会进一步分化,使社会完全分裂,发展成几个不同的独立的社会时,地域性方言的独立性大大加强,直到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体系,这样,就不是地域性方言而成为亲属语言了。
语言的谱系分类
根据语言历史来源或亲属关系对世界语言所做的分类是语言的谱系分类。
世界上的语言根据其特点和语言的历史来源,按照语言的亲属关系可以分为若干语系,语系以内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再分为若干语族,语族以下再分为若干语支。
世界语言按照亲属关系可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非亚语系、高加索语系、科依桑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及其他一些语群和语言。
1.7.4语言的整化
(1)民族共同语
一个统一的社会一定要求有一个全社会统一的语言,以作为各地区人民之间的共同的交际工具。这种统一的语言就是民族共同语,简称为共同语。
在同一语言的诸方言中,究竟哪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主要决定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条件
(2)民族交际语
国语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的各个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也是国家间交往的官方语言。
(3)国际交际语:人工语言——世界语(Esperanto)
波兰医生柴门霍夫1887年创立了“世界语”
1.8语言的融合和混合
1.8.1语言的混合
所谓语混,指几种语言系统混合成一种语言现象。通过混合现象产生的语言——混合语。最典型的混合语是洋泾浜语(又叫皮钦语pidgin)和克里奥耳语(creole)。
1.8.2 语言的融合
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语的现象为语言的融合。
融合的方式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第二章 语 音
[教学目的]
主要讲解语音学问题,从语音的特征、分类、音位等几个方面进行阐发,使学生掌握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语音调查的方法。
2.1语音概说
2.1.1什么是语音
2.1.2语音学
2.1.3语音单位
音素是人类语音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单位。
音位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能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这是从语音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音位和音素虽然都是语音的最小单位,但其作用和内涵却不同。
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从感觉上说,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断。
2.1.4记音符号
音标是记录语音的符号。
音标的种类很多,如英国贝尔“视识语”,丹麦叶斯柏森的“非字母式音标”,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等。目前,在国际上最通行的是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学会集体制定的一套记音符号,是国际通用的记音、注音符号,可以用来研究不同民族语言的语音,比较精确。
2.2语言的声音
2.2.1语音的生理基础
人类发音器官及其运动是语音产生的生理基础。
人类的发音器官由三部分组成:动力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
2.2.2语音的物理属性
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个特点,也称语音四要素。
2.2.3语音的分类
2.2.3.1元音的分类
舌面元音根据舌位高低不同、舌位前后不同以及双唇的圆展和开口度大小的不同分类。
根据舌位高低的不同,可以把舌面元音分为高、半高、中、半低、低元音等。
根据舌位前后的不同可以把元音分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
根据双唇的圆展不同可以把元音分为圆唇元音和不圆唇元音。
舌尖元音根据发音舌尖所处的位置或状态分为舌尖前元音、舌尖后元音和卷舌元音。
根据软腭升降的情况,还可以把元音分为口元音和鼻化元音。
2.2.3.2辅音的分类
气流在某个部位受阻而形成的音是辅音。辅音的发音有成阻、持阻和除阻三个阶段。
区分辅音主要看其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
2.2.4语音的组合及韵律特征
2.2.4.1语音的组合
根据音节结尾的音素不同,可以把以元音音素结尾的音节称为开音节,以辅音音素结尾的音节称为闭音节。
从音节起首的音着眼,音节又可以分为以元音开头的元音首音节(又叫秃首音节)和以辅音开头的辅音首音节(又叫非秃首音节)。
一个音节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组合的元音叫做复元音
一个音节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连的辅音叫复辅音。
2.2.4.2语音的韵律特征
说话时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都是语音的韵律特征,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声调、轻重音、长短音、语调等。
声调是贯穿音节的能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声调具有区别意义、构形功能、音节分界等功能。
构成声调的要素有两个:一个是调值,一个是调类。
几个相连的音节中某个音节发音突出的现象叫重音。
音的长短在一些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语调指的是整句话或整句话中某个语言片段的语音上的抑扬顿挫。
语调包括句调、节奏、句重音等。
2.2.5音位
2.2.5.1语音的社会本质
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性质的本质部分。
2.2.5.2音位及其特征
音位是一定语言或方言中能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具有以下三个特征:首先,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其次,音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再次,音位总是属于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
2.2.5.3音位系统
任何语言中的音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处在相互对立、相互联系之中,构成一个系统。音位系统的内容包括:a、它的全部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b、每个音位常见的变体,以及其中条件变体出现的条件;c、音位之间的对立关系;d、音位与音位之间的组合和聚合关系。
2.3言语的声音:语流音变
在语流中,一个音往往会由于受到邻近音的影响,或由于这个音在整个语流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或由于说话人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进而发生某些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换位等。
2.4语音的发展变化:历时音变
语音不是固定不变的,一种语言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的有规律性的音变现象叫历时音变。把一定历史时期内语言中所发生的语音演变过程概括成公式,称之为历时音变规律。
语音的历时音变主要表现在音位系统的发展变化上。
音位的分化是指某一个音位分化为两个不同的音位(或变为复合音位)。
音位的合并是指由两个音位合并为一个音位。
第三章 语义
[教学目的]
主要讲解语言的意义问题,包括语义概说、词义、义素及其分析、语义关系、语境和语义的发展等内容。使学生掌握语义方面的相关基础理论,并熟练使用义素分析的方法。
3.1语义和语义研究
3.1.1语义及其类型
语义就是通过语言的各级单位和这些单位的组合所表达出来的意义。
语义单位包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群。
根据语言学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语义分为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两类。
语言意义是语言当中固有的、全民约定俗成、共同理解的意义。语言意义可以分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言语意义是在一定语境中对语言的使用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特定的意义。
英国学者利奇(Leech)把词义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感情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
3.1.2语义学的发展及其分类
研究语义的科学叫语义学。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语义学可分为词汇语义学、句法语义学。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语义学分为个别语义学和普通语义学。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语义学可以分为共时语义学和历时语义学。
3.2 语言的意义
3.2.1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3.2.1.1词义的性质
词义是由词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与评价。词义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3.2.1.2词义的构成
词义包括两个方面: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
理性意义,又称概念意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指称或理性认识在语言中的反映,是词义的基础内容。
有些词除了理性意义之外,还可能有一些附属意义即色彩意义。色彩意义属于非理性意义的范畴,是指依附于理性意义而形成的意义,它表示说话者主观情感以及语体风格等附加意义。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类。
3.2.1.3义素及其分析
对词的义项进行分析得到的语义特征称为义素。义素是最小的语义单位。
义素分析法就是通过对不同的义项的对比,找出它们包含的义素的方法。
3.2.2语义的聚合
3.2.2.1语义场
语义场是具有共同语义特征,在语义上处于互相联系和制约关系中的一群词的聚合。语义场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相对性、变动性、民族文化性等特点。
3.2.2.2同义和反义
同义是指语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的聚合。同义词分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类。
反义是指意义相反的词的聚合,有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两类。
3.2.2.3单义和多义
只有一个意义的词称为单义词。
多义词是指一个词具有多种意义,而且意义之间密切相关。
3.2.2.4多义词与同音词
同音词是指某一语言词汇中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一组词。同音词分异形同音词和同形同音词两种。
多义与同音异义的区别
1.同音词意义之间没有联系,而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2.同音词是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无关,而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相互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
3.2.3.语义的组合与语义规律
3.2.3.1语义的组合
语义组合是指语义单位在动态使用过程中按照一定条件所进行的搭配。
语义组合要受语法规则、语义条件和语言实际三个方面的制约。
所谓语义结构主要是指施事、受事、动作等。
同义结构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是进行句法结构转换的基础。反过来说,句法结构的转换是在具有句式同义的句法结构间进行的。
3.2.3.2语义和语境
语境是语言运用的环境。
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指词语的前后语和句子的上下句,在话语或句子中则指位于某个语言单位前面或后面的语音、词或词组。广义的语境是指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与者的身份和经历以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等,都构成语言环境的一部分。
语境学是以语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3.3 言语的词义
3.3.1 语境
3.3.2语境对词义的作用:限制、明确、变更、添补
3.3.3语义对语境的反映
3.3.4语义在语境红变化的形式:具体义、虚化义、反义、转义、言外之意、临时语义
3.3.5语境中句义组合的语义推断:预设、蕴涵
3.4语义的历史演变
从历时来看,语言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作为语言要素之一的语义也有发展变化。语义的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词义的发展变化。
语义的发展变化既有语言的外部原因,也有语言的内部原因。
语义的演变主要是指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演变,就某个意义本身来说,有深化、扩大、缩小和转移等情况,就一个词所具有的意义的数目的演变来说,有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
第四章 词 汇
[教学目的]
主要讲述词汇学问题,阐述词汇的性质、构成、分类及发展变化等内容。使学生掌握词汇及词汇学的相关内容,熟练掌握词汇的分类及分类标准,认识词汇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
4.1词汇的定义和分类
4.1.1词汇及其特征
词汇是某种语言全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
就词汇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它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语言的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但它本身并非语言。
词汇的特征是:任意性与理据性;活跃性与稳定性;普遍性与民族性。
4.1.2 词汇学
词汇学是研究词汇内部的规律性和系统性以及词汇的结构要素和类别的一门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普通词汇学和个别词汇学。
根据研究词汇的方法不同,分为共时词汇学和历时词汇学。
根据词汇研究范围大小的不同,分为广义词汇学和狭义词汇学。
4.1.3 词汇的分类:语言的词汇和言语的词汇。
4.2 语言的词汇
4.2.1 词汇单位:词
词是音义结合的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具有结构的定型性、意义的整体性以及使用的现成性与复现性等基本特征。
4.2.2词汇单位:固定词组
语言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的固定组合叫固定词组。在结构上它是大于词的整体性的造句材料单位,但它的造句功能与词相当,其形式、结构的定型性,使用的现成性也与词相似。
固定词组主要包括专名和熟语两大类。
4.2.3词汇系统
4.2.3.1基本词汇及其特点
基本词汇就是语言中基本词的总汇,通常是由具体语言中生成时间比较长、使用范围广、全民常用的词构成,是语言中最主要最稳固的部分。具有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的特点。
4.2.3.2 基本词汇的核心——根词
有的基本词是基本词汇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是基本词汇的核心,叫根词。
根词是基本词汇的核心,词根是词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根基部分,是表达词的词汇意义的主要部分,因此,根词是词,词根是词的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从构词材料看,它是语素。
4.2.4一般词汇及其特点
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一般词汇。同基本词汇相比,一般词汇的主要特点是:不是全民常用的;发展变化快;构词能力不强。
4.2.5一般词汇的构成
根据词的不同来源,一般词汇的构成主要有新词语、古语词、外来词、地域方言词、社会方言词、网络词语、流行语等。
4.3 言语的词汇
文学作品语言、网络语言分析。
4.4词汇的发展规律
词汇的发展变化有语言的外部原因和语言自身的内部原因。
词汇发展变化一般表现为新词语产生、旧词语消亡和词语替换三方面。
词汇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词汇的发展总是与社会同步。在词汇的发展变化中,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又是互相影响的。词汇的发展过程还是语言内部要素间和词汇系统意义间的动态平衡过程。
第五章 语法学
[教学目的]
主要讲述语法及语法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语法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掌握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和语法意义的主要范畴,基本掌握语法单位的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初步具有观察、辨识和分析语法现象的能力。
5.1 语法的性质及其单位
5.1.1语法和语法单位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是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规则。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在词法层面上指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在句法层面上指遣词造句的规则。
通行的做法是把语法单位分为四级,即语素、词、词组和句子。
5.1.2语法的性质
语法具有抽象性、生成性、稳定性、民族性等基本性质。
5.1.3语法的内容与形式
语法的内容与形式是语法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语法的内容即语法意义,语法的形式即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是语法研究中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语法意义大致可以分为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三类。结构意义反映词语组合之间的结构关系。功能意义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表述意义反映的是语法形式与所指事物、现象以及语言使用者的关系。
语法形式可分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语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主要包括语序、虚词、词缀、重叠及各种表现语法意义的语音形式。隐性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需要通过能否组合、替换、扩展、变换等方式分析出来。
5.1.4语法学和语法体系
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则的科学。
语法学的分类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去考虑。从内部看,语法学可分词法、句法两部分;从外部看,语法学可以在不同的标准上分出不同的下位学科。
语法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任何语法结构中的各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从而形成严整、规律的系统,可以称之为客观的语法体系;其次,不同语法学家在研究语言现象中形成的个人观点,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对某个客观的语法体系作出的表述,这个表述体系一般也称为语法体系;第三,不同语法学派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法学说,例如形式语法、功能语法就是两个不同学派的语法观点。后两种语法体系一般称为主观的语法体系。
5.2 词法
5.2.1词法单位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最小的语法单位。
按照语素在构词中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词根语素、词缀语素和词尾语素。
词是比语素高一级,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
5.2.2构词法和构形法
构词法,就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新词的方法。
构词法一般专指语法构词,即按照语法规则构成新词的方法,主要有附加、复合、内部屈折、重音、词组简缩等。
构形法是用词形变化来表示同一个词不同语法意义的方法。
常见的构形法有附加、内部屈折、重音移动、重叠、异根等。
5.2.3词的语法分类
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概括地说,就是从形态、分布,即语法功能的角度给词分出的类别。
划分词类一般有三种不同的标准:语法意义、形态变化、语法功能。
5.2.4语法手段
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语法形式归并为基本特征相同的聚合,这样的聚合就是语法手段。
语法手段可以分为综合性手段和分析性手段两种。
5.2.5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是具有共同性质的语法意义抽象概括而成的类。
语法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狭义语法范畴是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词的形态变化是用附加、内部屈折、重叠、重音等方式构成,表示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法意义。一般地说,判断一种语言中有没有某种狭义语法范畴,就是看这种语言是否用词形变化表示这种语法意义。通常所讲的语法范畴,多指狭义语法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主要包括性、数、格、时、体、态、式、人称、级、有定无定等。
5.3 语言的结构分类
5.3.1语言结构的共性和个性
世界各种不同语言之间在结构上有相同点,即共性。
各种不同语言之间在结构上也有不同点,即个性。
语言结构的共性和个性都是客观存在。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结构个性,同时在形态和句法上,不同的语言之间也可能找到共性的东西。
5.3.2语言结构的共性研究
语言的共性,又称语言的普遍性,是指所有语言或大多数语言共有的特征。
5.3.3语言结构分类的基础和角度
语言结构的共性和个性都是客观存在的。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结构个性,同时在形态和句法上,不同的语言之间也可能找到共性的东西。因为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都是客观存在,所以可以从结构的角度给语言分类。
5.3.4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是不同语言已经习俗化、常规化的形式及其功能,研究的目的是先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同之处和类似之处,然后,把所发现的各种不同和类似的现象归类成系统。
在描写语法的基础上,人们发现语言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词法角度和句法角度,分别称为语言结构的形态学分类和语言结构的句法学分类。
5.3.5语言结构的形态分类
语言的形态类型主要有四种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
5.3.6语言结构的句法分类
从句法角度可以将语言分为综合语和分析语两类。
5.3.7语言结构的其他分类
根据一种语言的声调特征,可以把一种语言分为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
根据主语和话题的有无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将一种语言结构分为主语为重的语言、话题为重的语言和主语话题并重的语言。
5.4 句法
5.4.1句法单位
句法单位主要包括词组和句子。
5.4.2句法结构
句法结构指的是句法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结构关系的类型。
句法结构的类型是按照构成句法结构的句法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归纳出来的。一般认为,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是大多数语言共有的结构类型。
句法结构的关系都是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表现出来的。主要有语序、虚词、语调、形态等。
5.4.3句法分析方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是传统语法学分析句法结构的方法,因为它以寻找中心词为基本分析程序,所以也叫中心词分析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是结构主义语法学的句法分析方法,因为它要分析出句子的层次,所以也叫层次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是针对直接成分分析法的不足而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转换生成语法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变换分析法能够揭示句法结构的歧义,在句法分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5.5 语法在运用中演变
语法发展变化的表现
词法的变化、句法结构关系的变化、类推。
第六章 文字学
[教学目的]
主要讲解文字的性质、作用、起源、发展及借用、改革等问题,使学生掌握并运用文字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6.1 文字的性质
6.1.1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形、音、义是文字的构成要素。
6.1.2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文字在语言基础上产生之后,又反作用于语言,对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1.3文字的功能
文字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是记录语言,具有补充语言的性质。
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6.1.4文字学及其分类
文字学就是研究文字系统的科学。
从研究对象的范围看,分为普通文字学和具体文字学。
从研究内容的时限看,分为共时文字学和历时文字学。
针对文字学的历史,分为传统文字学和现代文字学。
6.2 文字的符号和类型
文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文字的来源,可以分为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
按照字符和语言的音义关系来分类,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6.2.1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也叫拼音文字。表音文字的字符一般称为字母,一个字母一般代表一个语音单位:音节或音素。
表音文字根据字符所代表的语音单位,可以分为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
6.2.2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的字符既有表意符号,又有表音符号。一个字一般代表一个词或一个语素。
根据文字与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表意文字可以分为词语文字和语素文字。
6.3 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6.3.1文字的起源
实物和图画。在图画记事的基础上,把它加以简化、整理、充实,使每一个固定的图形能代表某一具体的语言成分,有了固定的读音,这样就产生了人类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
6.3.2文字的发展
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生活在黎巴嫩和叙利亚沿地中海一带的腓尼基人在借用古埃及文字来书写自己的语言过程中,第一次采用表音符号而放弃了表意符号,这样就出现了不同于以往表意文字的辅音文字。
腓尼基人创造了辅音文字以后,由于航海经商的关系,这种文字就很快地向周围扩散传播,各地的人根据自己的语言加以改造,形成了许多字母系列。
6.4 字母
6.5文字的价值和应用
6.6文字的改革
6.6.1文字改革的类型
文字改革有三种类型: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字母体系的改换和文字类型的更换。
6.6.2汉字的改革
我国从19世纪末开始,就不断有人发出汉字改革呼声,要求汉字拼音化。
20世纪后50年,汉字改革工作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简化汉字方面,国家先后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汉字简化方案》(1956)、《简化字总表》(1964)。1986年,国家明令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77),并重新发表经过个别调整的《简化总字表》,作为简化字的规范。
6.6.3文字规范化
文字规范化的内容包括字形规范、字音规范、字序规范、字符组合规范、标点规范和版面组合规范等。
6.7 文字改革和文字创制
6.8 特殊的文字
7.交叉语言学(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