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1-2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按文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其中古代文学1讲授先秦文学,古代文学2讲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主要介绍我国自先秦至南北朝社会的文学概况,以文学史为线索,重点讲授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二、本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旨在通过对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过程的简要介绍,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学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脉络,了解或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获得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学生会使用有关古代文学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独立地鉴赏作品。
教学要求:(一)本大纲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命题考试的依据。教和学都必须完成本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二)能够借助文中注释阅读有中等难度以上的古代文学作品。(三)能够运用文学理论,独立分析或评述古代的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和艺术的基本特征。(四)能够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著名作品或其中的名句。(四)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重点和难点,皆可由任课教师参照本大纲,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三、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
(一)文学史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作品阅读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郁贤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四、教学方法
教师方面:(一)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在贯穿知识性的同时可坚持学术性,但所持观点应力求稳定、明确、扼要。(二)在讲授中应力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线索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学习。(三)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定期给学生答疑解惑和批改作业,并给学生自我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方面:(一)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主教材,阅读、熟读、精读或背诵一些作品,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参以《中国文学史》,理清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二)结合本课程,广泛阅读与教材有关的一些古典名著,写出一些读书笔记。(三)要注意运用已学的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促进本课程的学习。(四)积极开展与本课程内容有关的重点或热点问题的讨论,深化本课程的学习。
五、本课程的课时分配
本课程共需90课时,其中先秦文学54课时,秦汉文学16课时,魏晋南北朝文学20课时。
本课程安排两个学期讲授:
第一学期:讲授先秦文学,54课时
第二学期:讲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36课时
六、教学要求层次说明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大体分三个层次:(一)了解。指对文学史中的基本问题、概念、常识、发展线索作一般性的了解。(二)掌握。指对比较重要的问题、内容、作品作掌握。(三)熟练掌握。指非常重要的问题或重点作品作必要的掌握。
第二部分 大纲具体内容
第一编 先秦文学(54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先秦文学的发展概况。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讲授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诗经》和《楚辞》等重要作品。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先秦诸子散文、先秦历史散文、诗经。
难点:楚辞。
三、 教学要求
1、神话、原始歌谣、寓言只作一般了解
2、了解《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熟练掌握《诗经》中的代表作品;
3、了解《楚辞》的名称和来源,了解屈原的生平、作品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熟练掌握《离骚》、《湘夫人》等代表作品。
4、了解先秦散文勃兴的社会背景,熟练掌握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的代表作品
5、了解“春秋笔法”、“春秋三传”、“诗六义”等文学史常识
绪论
中国文学的源头
中国文学的形态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文学的几个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
第一章 上古神话和原始歌谣
一、中国神话的产生和代表作
二、中国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三、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四、原始歌谣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重点学习作品:※《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黄帝擒蚩尤》※《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第二章 《诗经》
一、《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的名称。 《诗经》的编定。 《诗经》的体类。
《诗经》的流传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周民族史诗。 农事诗。 燕飨诗。 怨刺诗。 战争徭役诗。
爱情婚姻诗。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
现实主义精神。 赋、比、兴的手法。 句式和章法。
四、《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讲授篇目:
※《关雎》 ※《芣苢》 ※《君子于役》 ※《静女》※《氓》
※《蒹葭》 ※ 《黍离》 ※《采薇》 ※《七月》 ※《东山》
※《生民》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 记言叙事文之祖。
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的思想内容。 《左传》的艺术特征。
三、《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的成书及体制。 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的特点。
四、《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成书过程和纵横家思想。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五、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作品学习和讲授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 《烛之武退秦师》 ※ 《秦晋殽之战》
※《邵公谏厉王弭谤》※《苏秦以连横说秦》 ※ 《冯谖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一、先秦说理散文的种类
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散文。 对话体和寓言体散文。 专题论文。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的论辩技巧。 气势浩然的文风。生动形象的比喻。
三、《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的思想和《庄子》一书。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 形象恢诡的论辩。 富有诗意的语言。
四、《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严谨详密的论证。 犀利峭刻的议论。 植根现实的寓言。
作品学习和讲授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长沮、桀溺耦而耕》 ※《公输》 ※《齐桓晋文之事章》 ※ 《齐人有一妻一妾》 ※《逍遥游》※《秋水》(节选) ※《劝学》 ※《五蠹》(节选)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一、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楚辞”的含义。
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和作品概述
三、讲授《离骚》
《离骚》解题。 忠君与爱国。 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
高洁坚贞的人格象征。 香草美人的象征和意境。 形式和语言特色。
四、屈原其他作品介绍
《九歌》、《九章》、《天问》与《招魂》
五、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宋玉等楚辞作家。 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 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作品学习和讲授篇目:※《离骚》 ※《湘夫人》 ※《国殇》※《哀郢》
※《九辩》
第二编 秦汉文学(16课时)
一、教学内容
汉赋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作品。 司马迁与《史记》。 班固与《汉书》。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司马迁《史记》。 汉乐府民歌。 古诗十九首。 难点:汉赋。
三、教学要求
1、了解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
2、了解汉赋的形成和发展状况,各阶段汉赋的特点。掌握汉赋著名作家和作品的名称。
3、了解汉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状况,散文的类型,代表作家作品。
4、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了解《史记》的规模、体例、创作目的和思想内容。了解《史记》中人物传记的文学性。了解《史记》中传记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熟练掌握《史记》中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
5、了解什么是“乐府”?了解汉乐府的设立和民歌的采集。掌握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熟练掌握《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6、掌握《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时代。熟练掌握《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7、了解班固的生平思想、《汉书》的体例。掌握《苏武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一章 两汉辞赋
一、汉代辞赋概述
赋的文体特征。 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各阶段汉赋的特点。汉赋著名作家和作品的名称。
二、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贾谊《吊屈原赋》。 枚乘《七发》。
三、赵壹《刺世疾邪赋》
作品学习和讲授篇目:
※《七发》(节录) ※ 《鵩鸟赋》 ※ 《子虚赋》
※《刺世嫉邪赋》
第二章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司马迁的生平思想。 家学对《史记》写作的影响。 漫游交往对《史记》写作的影响。担任太史令和遭遇李陵之祸对《史记》写作的影响。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二、《史记》的思想内容
讽刺和揭露统治者。 热情描写被压迫人民的起义。记载为正史官书所不收的下层人物。记载一系列的贤臣良将。
三、《史记》的写人艺术
精于选材。 细节描写。 生动曲折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
作品学习和讲授篇目:
※《项羽本纪》 ※《李将军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三章《汉书》及秦汉散文
一、班固与《汉书》
班固的生平思想。 《汉书》的体例。 《苏武传》。
二、秦汉散文概述
李斯的《谏逐客书》。 汉代散文的类型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作品学习和讲授篇目:※ 《谏逐客书》 ※《苏武传》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一、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的兴废。 乐府诗的搜集与分类。
二、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爱与恨的坦率表达。 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形式自由多样。 浪漫主义的色彩
作品学习和讲授篇目:
※ 《东门行》 ※《十五从军征》 ※《上邪》 ※《有所思》
※ 《上山采靡芜》 ※《陌上桑》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
※ 《悲歌》
第五章 古诗十九首
一、《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作品学习和讲授篇目:
※ 《行行重行行》 ※《今日良宴会》 ※ 《迢迢牵牛星》
※ 《冉冉孤生竹》 ※《回车驾言迈》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20学时)
一、教学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状况。
讲授魏晋南北诗歌、散文、小说。
二、重点
魏晋南北朝诗歌,其中以建安诗歌、正始诗歌、太康诗人左思、田园诗人陶渊明、山水诗人谢灵运和谢朓、寒士诗人鲍照为讲授重点。
三、要求
1、熟练地掌握曹操、曹植、左思、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了解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3、了解太康诗风、玄言诗、永明体与宫体诗的概貌。
4、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和志怪小说。
5、掌握南北朝的骈文代表作品
6、比较熟练地掌握乐府民歌。
绪论
一、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二、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三、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第一章 建安诗歌和正始诗歌
一、曹操与曹丕
曹操的文学成就。 曹丕与七言诗。
二、曹植
曹植诗歌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曹植对五言诗的发展。 曹植的地位。
三、王粲与建安七子
四、蔡琰与《悲愤诗》
五、正始诗坛
阮籍《咏怀诗》。
作品学习和讲授篇目:
※《蒿里行》 ※《短歌行》 ※《步出夏门行》 ※《燕歌行》
※ 《赠白马王彪》 ※《美女篇》※《野田黄雀行》 ※《七哀诗》
※《饮马长城窟行》 ※ 《赠从弟》 ※《悲愤诗》 ※ 《夜中不能寐》
※《嘉树下成蹊》 ※《驾言发魏都》
第二章两晋诗坛
一、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二、左思
左思风力。 咏史诗。 寒士的歌。
三、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作品学习和讲授篇目:
※《赴洛道中作》(远游越山川) ※《悼亡诗》(其一)※《郁郁涧底松》 ※《弱冠弄柔翰》 ※《荆轲饮燕市》※《皓天舒白日》
※《秋日》
第三章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
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三、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作品学习和讲授篇目:
※ 《归田园居》其一、其三、其四 ※《饮酒》其五 ※《杂诗》(白日沦西阿)※《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西洲曲》
二、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木兰诗》、《敕勒歌》。
作品学习和讲授篇目: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夜长不得眠)(侬作北辰星) ※《西洲曲》
※《读曲歌》(打杀长鸣鸡) ※《拔蒲》(朝发桂兰渚) ※《那呵滩》(闻欢下扬州)(篙折当更觅) ※《企喻歌辞》(男儿可怜虫) ※《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 ※《陇头歌辞》三首 ※《敕勒歌》 ※《木兰诗》
第五章 南北朝文人诗
一、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起
二、鲍照及其创新
三、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四、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作品阅读及其讲授篇目:
※《登池上楼》 ※《代出自蓟北门行》 ※《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玉阶怨》 ※《相送》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拟咏怀》三首 ※《寄王琳》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一、魏晋南北朝辞赋
二、魏晋南北朝散文
三、魏晋南北朝骈文
作品学习和讲授篇目:
※《登楼赋》 ※《芜城赋》 ※《与山巨源绝交书》※《五柳先生传》※《水经注·江水注》 ※《洛阳伽蓝记·城西》 ※《与陈伯之书》
※《别赋》 ※《答谢中书书》※ 《北山移文》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二、《搜神记》与志怪小说
三、《世语新语》与志人小说
作品学习和讲授篇目:
※《干将莫邪》 ※《韩凭夫妇》 ※《李寄斩蛇》※《王子猷居山阴》
※ 《石崇要客燕集》※《王蓝田性急》 ※《过江诸人》
第三部分:附参考书目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诗经选》 余冠英
《楚辞选》 马茂元
《乐府诗选》 余冠英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史记选》 王伯祥
《三曹诗选》 余冠英
《陶渊明集》 逮钦立或龚斌注
《世说新语》 徐震锷或余嘉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