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限制性选修课,也可作为全校性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在本科二或三年级开设。
2、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十分广泛。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有选择地介绍、探讨中国文化最主要的内容、特征,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基本而又系统的了解,为进一步认识、研究中国文化打下基础。中国文化自古文史哲不分家,通过本课程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化史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把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文史哲方面融汇贯通。
3、教学要求
本课程采用提示自学与课堂精讲、答疑相结合,学生独立研究问题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尽量用讨论问题的形式,用学生参与的形式进行教学。
4、总课时数
本课程开设一个学期,每周2课时,共38课时。
5、考核方法
或笔试:开卷或闭卷。 或写论文:要求不少于5000字。
6教学重点
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礼仪文化。中国科举文化。
二、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讲:中国文化发生、发展概说
一、 文化简说
1、“文化”界说
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3、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
4、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 中国文化之起源
(一)、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之含义
1、“中华”一词的含义; 2、民族的含义及演化
(二)、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起源
1、 关于中华文化之起源的几种说法
第一、传统说。 第二、外来说。 第三、土著说
2、 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
第一、 中华远古人类及其文明的存在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
第二、 中华新石器文化显示出中华文化呈多元区域性发展,既汇聚又扩散;
①、中游文化区 ②、黄河下游文化区
第三、 远古传说中的各氏族部落集团互相斗争又互相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①华夏集团 ②、东夷集团 ③苗蛮集团
三、 中华文化演变发展三个主要阶段
(一)、秦汉文化:文化思想从多元向统一转化
1、 统一的协调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格局确立;
2、 中庸、和谐、合一的思维模式确立;
(二)、宋明文化:出现了辉煌一时的理学文化
1、 从本然之全体上,构造了自然、社会、人生一体化的系统思维模式;
2、 构建一本万殊、万物一理、一物一理,“性即理”,“心即理”的以“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
3、 群体意识强化
(三)、近代文化:西学东渐,中西文化融合。
1、第一个时期; 2、第二个时期
第二讲 中国文化的传统及特征概说
一:中国文化中的巫史传统
1、巫君合一; 2、巫的性质; 3、由巫而史
二、中国文化的德礼合一
1、周初的敬德、明德; 2、德向礼的演化
三: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非宗教性)
1、中国文化非宗教性特点; 2、非宗教性特点产生的原因
4、 中国文化人文主义与西方人文主义之区别
四、中国文化的泛道德性
1、 以“德治”代“政治” ——政治道德化;
2、 以“礼治”代刑法 ——法律道德化;
3、 以“人治”代“法治” ——泛道德主义对专制主义之影响
①“内圣外王”的理想演变为个人迷信和偶像崇拜;
②由于强调“为政在人”而不在制度,故中国的传统政治体制沿续几千年而不衰,朝代的更替只意味着统治者换班,而在制度上极少变动;
③“以人立政”是导致“以德取人”的必然逻辑联系;
④由于寄希望于“明君”“贤相”的文化心理,使中国文化重人治、重官治,而轻法制
五、中国文化的儒法互用
1、礼法区别; 2、礼法交融;
六、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特点
1、阳刚与阴柔; 2、进取与退守; 3、庙堂与山林; 4、 恒常与变动; 5、群体与个体; 6、肯定与否定
第三讲: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概说
一、 礼的起源
二、 先秦礼学的完善与发展
1、关于周公制礼; 2、孔孟对礼进行再加工; 3、荀子寓法于礼
三、 礼的含义及其本质
1、 礼的含义非常广泛复杂; 2、礼的本质主要在于维护等级
四、 礼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1、 礼是人的标志,即作为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志;
2、 礼是治国大纲与根本;
3、 礼是判别是非之标准;
4、 礼是立身之本和品分人格高低的标准
五、 礼学著作简介——“三礼”
1、《周礼》——记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
2、《仪礼》——保存中国古代礼仪最完备的书;
3、《礼记》——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的书
六、 中国古代的礼仪内容——“五礼”
1、 事神致福的“吉礼”
封禅 郊祀 祭星 社稷 腊祭 五祀 高禖 宗庙 傩礼
2、 哀邦忧国的凶礼
丧葬 丧服 殇制 谥礼
3、 亲邦待客的“宾礼”
朝觐 朝聘 会盟 巡狩 座次
4、 威慑不协的“军礼”
5、 冠、婚、睦、敬的“嘉礼”
飨燕 饮食 诞生 成年 婚姻 居家礼 敬老 尊师礼
第四讲:古代选举、科举制度文化概说
一、 隋以前的人才选举制度
(一)、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和“禅让”制
1、 民主选举; 2、王权世袭萌芽
(二)、奴隶社会所实行的世卿世禄制
1、任用商殷旧臣; 2、先“亲亲”后“尊贤”;
3、地方选士
(三)、春秋战国时期选举制度的特点
1、 任人惟贤,因功受禄;
2、 各家人才观;
3、 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度;
4、 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
(四)、两汉的察举和征辟制度
1、察举制度; 2、征辟制度; 3、其它入仕办法
(五)、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二、 科举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一)、唐代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1、 科举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
2、 科举考生的来源及考试科目;
(二)、科举制度在宋代的发展
1、 宋代的三级考试制度——州府试、礼部试、殿试;
2、 宋代的制科;
3、 宋代的词科;
4、 宋代的武举;
5、 王安石的三舍法
(三)、元代的科举制度
(四)、明清科举三级考试及其他
1、 明清学校
中央学校:贡监 荫监 举监
地方学校:生员 秀才 童生 禀生 增生 附生
2、 明清三级考试制度——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3、 关于庶吉士
4、 明清科举考试内容:八股文 试帖诗
5、 清末对科举制度的改良与废除
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文化概说
一、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与发展
1、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①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与发展; ②中国佛教主要宗派
2、 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①道教的产生; ②道教的流传与发展; ③道教所尊奉的神
二、 佛、释、儒三教冲突与融合
1、 道教初建与佛教的输入及其对儒学的依附;
2、 儒释道的互相斗争及其融合;
第一、 儒释道的互相补充
① 援儒入道,儒道合流,玄学产生; ②佛家学说补充儒学和玄学,儒释玄合流
第二、 儒道释的斗争与冲突
① 南北朝理论上的论争
“生死”“形神之辩” 因果报应之争 “沙门应否敬王者之争” “夷夏之辩”
② 唐代儒释道三教论战
“大道为本” “害政”之争 伦常之辩
③ 佛道之争与“三武之难”
第三、 道教、佛教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①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融合,最集中表现是佛教宗派中国化。其标志是:
提倡“方便”、“圆融”和“自悟” 以心性论为宗派学说之重心
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② 佛教的信仰、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对道教及儒家都发生巨大的作用
道教与佛教之关系 佛教对儒家的影响
道家的超越智慧和儒家的执着精神
三、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①《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②自编讲义《中国文化史概论》
2、教学参考书
《中华文明史》1——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1994年版。
《中国古代文化史》 阴法鲁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文化学通论》 刘守华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 李宗桂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中国文化史》上下册 柳治徵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 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明史》 启良著,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
《己卯五说》 李泽厚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
《柳诒徵说文化》 柳诒徵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明代思想与中国文化》 宗志罡主编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 王力等著 中央广播电台大学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