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来,中文系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共24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省级课题19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7篇(其中CSSCI期刊发表118篇);出版著作23部;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
(一)科研项目情况(省部级以上)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持 | 项目来源 | 下达时间 |
1 | 民间信仰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叙事演变 | 肖向明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2012.7 |
2 |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间信仰书写 | 肖向明 | 第一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金项目 | 2008.12 |
3 |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间信仰书写 | 肖向明 | 广东省“十一五”哲学社科规划项目 | 2007.12 |
4 | 20世纪文学转型中的民俗叙事研究 | 肖向明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2010.12 |
5 | 学术与人生的贯通:王国维“忧生”诗学与诗学话语创构的普适意义 | 伍世昭 | 广东省“十一五”哲学社科规划项目 | 2008.8 |
6 | 中国20世纪文学批评价值论研究 | 伍世昭 |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07.7 |
7 | 韩潮苏海—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比较研究
| 杨子怡 | 广东省“十一五”哲学社科规划项目 | 2007.1 |
8 | 韩愈寓潮与苏轼寓惠比较研究 | 杨子怡 | 广东省教育厅项目 | 2005.1 |
9 | 魏晋南北朝墓志词汇研究 | 刘志生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2010.7 |
10 | 东汉碑刻词汇研究 | 刘志生 |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 2009.11 |
11 | 东汉碑刻形容词研究 | 刘志生 | 广东省“十一五”哲学社科规划项目 | 2007.1 |
12 |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内地传播研究暨史料整理 | 颜敏 |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 2012.3 |
13 |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内地传播研究及史料整理 | 颜敏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2010.12 |
14 | 汉语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 | 颜敏 | 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项目 | 2007.12 |
15 | 文学传播与明清小说女性形象演变研究 | 杨林夕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2010.1 |
16 | 网络公共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新媒体事件的实证分析 | 许鑫 |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 2011.12 |
17 | 网络媒体的公共性实践研究 | 许鑫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2010.12 |
18 | “二次文化震荡”中的创作转换——中国当代海归作家研究 | 陈梦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2011.12 |
19 | 《正字通》异体字研究 | 张青松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2011.3
|
20 | 近现代广东师范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 欧治华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2010.12 |
21 | 我国地市新闻媒体公信力测量指标建构及广东省地市新闻媒体公信力现状研究 | 华荣祥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2009.12 |
22 |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沪.穗女性都市小说研究(1990年以来), | 王玉屏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学科共建项目 | 2011.12 |
23 | 恐怖审美范畴研究 | 李艳 | 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项目 | 2010.12 |
24 | 东莞粤方言语音地理类型及历史层次 | 李立林 | 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项目 | 2011.12 |
(二)著作出版情况
序号 | 书名(书号) | 作者 | 出版单位 | 出版时间 |
1 |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研究》 | 伍世昭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9.1 |
2 | 《文艺学概论》 | 伍世昭(参编)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1.3 |
3 |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教程》 | 伍世昭(参编)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0.12 |
4 | 《“幻魅”的现代想象——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 | 肖向明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2007.7 |
5 | 《曾国藩全集》(奏稿之十) | 肖向明 | 岳麓书社 | 2011.1 |
6 | 《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比较研究》 | 杨子怡 | 巴蜀书社 | 2008.12 |
7 | 《全宋词评注》10卷 | 杨子怡 | 北京学苑出版社 | 2011.6 |
8 | 《诗词写作教程》 | 杨子怡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2011.4 |
9 | 《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五) | 杨子怡 | 岳麓书社 | 2011.1 |
10 | 《唐代传纪文学研究》 | 史素昭 | 岳麓书社 | 2009.8 |
11 | 《数字新媒体论》 | 周海英 |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9.6 |
12 |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 刘志生 | 巴蜀书社 | 2007.5 |
13 | 《自相矛盾》 | 杨凯毅 | 银河出版社 | 2008.5 |
14 | 《在文学的现场》 | 颜敏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1.4 |
15 | 《困者之舞——印度尼西亚华文文学四十年》 | 颜敏 (第二)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7.7 |
16 | 《趋异与共生——东南亚华文文学新镜像》 | 颜敏 (参编)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1.7 |
17 | 《陶瓷》 | 王先岳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2009.4 |
18 | 《苏轼文艺美论》 | 王启鹏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2007.12 |
19 | 《传播学应用教程》 | 樊昌志(第一)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2008.5 |
20 |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 | 欧治华(参与)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0.1 |
21 |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欧治华(参与)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6.6 |
22 | 《汉语轻松学(上下册)》 | 郭丽(参与)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0.3 |
23 | 《世界文学简史》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 黄伟 (参与)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7.7 |
(三)学术论文发表情况(2005年以来重要刊物)
序号 | 题 目 | 作者 | 发表刊期
| 刊物名称 (刊号) | 收录转载情况
|
1 | 杨小清 | 2007.3 |
文学评论 |
| |
2 | 心灵的回响 | 伍世昭 | 2011.1 | 理论与创作 |
|
3 | 学术与人生的贯通——王国维“忧生诗学”与诗学话语的创构 | 伍世昭 | 2011.1 |
深圳大学学报 |
|
4 | “时间性”的表达——评曾志平长篇小说<六如轩> | 伍世昭 | 2010.11 |
当代文坛 |
|
5 | 历史之脉·知识体系·思想资源——论中国20世纪认识论文论 | 伍世昭 | 2008.12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
|
6 | “打通”、“平行比较”、“单位观念”——钱钟书比较诗学管窥 | 伍世昭 | 2008.12 | 东方丛刊 |
|
7 | 主观精神与感性的活动——论胡风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观表现价值趋赴 | 伍世昭 | 2008.8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
8 |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审美感悟价值取向论 | 伍世昭 | 2006.6 |
暨南学报(社科版) |
|
9 |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论 | 伍世昭 | 2006.6 | 文学评论 |
|
10 |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中的形式批评 | 伍世昭 | 2006.5 | 文艺研究 |
|
11 | 文学价值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 | 伍世昭 | 2006.5 |
学术研究 |
|
12 | 伍世昭 | 2006.5 |
文学评论 |
| |
13 | 伍世昭 | 2006.5 |
文艺研究 |
| |
14 |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论 | 伍世昭 | 2006.3 |
宁夏大学学报 |
|
15 | 书生回眸:“鬼文学”的现代新编——以曹禺、徐訏为例 | 肖向明 | 2010.12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
|
16 | 穿越沉重的肉身:中国古代戏曲的“鬼”文化想象略论 | 肖向明 | 2009.11 |
戏曲艺术 |
|
17 | “启蒙”的“民间”力量:论鲁迅、周作人的“鬼文化”文学书写 | 肖向明 | 2008.7 |
天府新论 |
|
18 | 民间信仰文化与鲁迅、周作人的文学书写 | 肖向明 | 2008.6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3转摘 |
19 | 论沈从文的原始宗教情结及其文学感悟 | 肖向明 | 2007.3 |
民族文学研究
|
|
20 | 五四新文学与民俗学运动 | 肖向明 | 2009.6 |
学术研究 | 新华文摘论点摘要2009.18 |
21 | 家族文化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 肖向明 | 2005.6 | 学术研究 |
|
22 | 论“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想象 | 肖向明 | 2007.2 |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
|
23 | 古代文学“鬼”文化之流变 | 肖向明 杨林夕 | 2007.2 |
学术界
| 人大复印资料J2全文转载 2007.9 |
24 | 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价值取向 | 肖向明 | 2008.8 |
南京社会科学
| 人大复印资料J2全文转载2009.2 |
25 | 论鲁迅、周作人“鬼”民俗的记忆与想象 | 肖向明 | 2008.6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
|
26 | 论民间信仰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取向 | 肖向明 | 2008.3 |
云南社会科学 |
|
27 | 论五四乡土小说的“鬼”文化想象 | 肖向明 | 2008.1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8 | 论鲁迅和周作人“与鬼对坐”的不同文学思考 | 肖向明 | 2007.9 |
青海社会科学 | 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文摘卡》转载2008.1 |
29 | 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的民族性追求 | 肖向明 | 2007.9 |
文艺评论 |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全球化与“复数”的世界文学》中国社科出版社2011 |
30 | 论沈从文的原始宗教情结及其文学感悟 | 肖向明 | 2007.8 |
民族文学研究 |
|
31 | 民间信仰与中国小说叙事的近代演变 | 肖向明 | 2012.2 | 文化遗产 |
|
32 | “含魅”的现代虚构与想象——鬼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呈现 | 肖向明 | 2007.7 |
当代文坛 | AHCI、SSCI摘要转载 2007.11
|
33 | 论新文化语境下“鬼”的文学存在 | 肖向明 | 2006.9 |
晋阳学刊 |
|
34 | 《论五四文学中“鬼”文化的功能演变》 | 肖向明 | 2006.3 |
浙江学刊 |
|
35 |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再思考》 | 肖向明 | 2006.1 |
北方论丛 | AHCI、SSCI摘要转载 2007.11
|
36 | 论文化生产场域中文化与诗歌的关系 | 杨子怡 | 2012.3 | 天府新论 |
|
37 | 汉代经学挤压下的诗性失语与存活 | 杨子怡 | 2009.6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
38 | 试论潮汕“双忠”崇拜民俗文化之兴起 | 杨子怡 | 2008.10 | 汕头大学学报 |
|
39 | 杨子怡 | 2008.1 |
毛泽东思想研究 | 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全文转载2008.6 | |
40 | 经典的生成与文学的合法性——文化生产场域视野中的传统诗经学考察 | 杨子怡 | 2005.4 |
西北师大学报 |
|
41 | 六朝墓志词语零拾 | 刘志生 | 2011.9 | 吉首大学学报 |
|
42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词语零拾 | 刘志生 | 2009.7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
43 | 东汉碑刻偏正式复音词研究 | 刘志生 | 2006.6 | 语言研究 |
|
44 | 刘志生 | 2006.3 |
古汉语研究 |
| |
45 | 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发展与转型 | 颜敏 | 2011.8 |
理论与创作 |
|
46 | 民国南洋学的几种话语 | 颜敏 | 2011.1 | 东南亚研究 |
|
47 | 价值重估 | 颜敏 | 2010.3 | 中国图书评论 |
|
48 | 第三种空间的美学建构 | 颜敏 | 2010.3 |
当代文坛 |
|
49 | 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大众化、经典化及学科化 | 颜敏 | 2009.7 |
暨南学报 |
|
50 | 当前文学研究中的媒介视角 | 颜敏 | 2008.1 | 当代文坛 |
|
51 | <红楼梦>中的说笑情景 | 颜敏 | 2007.5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
52 | "纯文学"视野下的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_<收获><朝花夕拾>研究 | 颜敏 | 2007.4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53 | 从刘心武红学热看当前的文学与文学研究 | 颜敏 | 2007.1 |
当代文坛 |
|
54 | 今日惠州网:从大众传媒到公共媒介的嬗变 | 王立祥 | 2010.7 |
传媒观察 |
|
55 | 汶川大地震中华盛顿邮报网站的图片报道 | 王立祥 | 2008.10 | 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 |
|
56 | 共在时空下的电子文本游戏——虚拟主体的符号化生存探析(之一) | 樊昌志 | 2011.3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57 | 论苏俄非主流文学与十月革命 | 黄伟 | 2009.12 | 求索 |
|
58 | 西方文学动物叙事的伦理视野 | 黄伟 | 2008.12 | 求索 |
|
59 | 《日瓦戈医生》在中国五十年评与中国社会观念的变迁 | 黄伟 | 2007.12 |
求索 |
|
60 | 日瓦戈医生精神谱系探源 | 黄伟 | 2005.6 | 江西社会科学 |
|
61 | 消费语境中文学价值观的嬗变 | 卜凌云 | 2011.4 | 前沿 |
|
62 | 英雄时代的诗学理想——毛泽东革命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嬗变 | 卜凌云 | 2007.9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
63 | 客观的偏至——从另一个角度看现时代新诗研究的特点 | 龚云普 | 2011.11 |
河南社会科学 |
|
64 | 历史应该如此还原:论辩证思维在口述史中的运用 | 龚云普 | 2010.2 |
前沿 |
|
65 | 中国新文学史是这样改写的——评《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 龚云普 | 2005.10 | 中国图书评论 |
|
66 | 说不尽的阿Q——《阿Q正传》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 龚云普 | 2005.7 |
江西社会科学 |
|
67 | 曹国安 | 2008.1
| 古汉语研究 |
| |
68 | 《现汉》中的AABB式词语 | 曹国安 | 2007.5 | 辞书研究 |
|
69 | 我国公共频道的现状及转型之路 | 杨金鹏 | 2010.9 | 新闻知识 |
|
70 | 写生与建国初山水画意境、风格之变 | 王先岳 | 2011.7 |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
|
71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山水画改造运动的话语建构 | 王先岳 | 2010.8 |
文艺研究 |
|
72 | 王先岳 | 2009.7 |
文艺研究 |
| |
73 | 王先岳 | 2009.5 |
美术观察 |
| |
74 | "一枝红杏出墙来"——安娜与爱玛的"婚外恋"比较 | 陈梦 | 2008.6 |
时代文学 |
|
75 | 《容纳外界成分,培养创造源泉——试论雨果对曾朴的创作影响》 | 陈梦 | 2007.8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
76 | 《“皮夹克”的边缘审视——皮里尼亚克创作思想简论》 | 陈梦 | 2007.8 |
山东文学 |
|
77 | 《信息技术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 陈梦 | 2006.11 |
教育与职业 |
|
78 | 陈梦 | 2006.6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 |
79 | “时女”释义与例证刍议——兼说由“文意训释”义演变而来的新词的意义 | 张青松 | 2011.5 |
辞书研究 |
|
80 | 疑难字考释补遗二则 | 张青松 | 2011.2 | 大家 |
|
81 | 《诗•邶风•匏有苦叶》“浅则揭”释义辨正 | 张青松 | 2011.1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
|
82 | 论《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古词语释义之不足 | 张青松 | 2007.7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
83 | 《同源字典》补遗四则 | 张青松 | 2007.7 |
求索 |
|
84 | 试论训诂学在现代汉语词汇学中的价值 | 张青松 | 2007.7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85 | 从诗之“兴”到“思之兴”——《诗经》的兴与话本入话的关系及其意义
| 杨林夕 | 2011.9 | 广西社会科学 |
|
86 | 传播环境与《西游记》的和谐家庭观 | 杨林夕 | 2011.8 | 名作欣赏 |
|
87 | 不同的表现 相同的本质——论《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女性类型的异同 | 杨林夕 | 2010.10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
88 | 论《西游记》的女性类型及其变化的意义 | 杨林夕 |
2010.6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89 | 论《西游记》中人间国度的女性 | 杨林夕 | 2010.4 | 兰州学刊 |
|
90 | 明代章回小说的女性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 杨林夕 | 2009.1 |
船山学刊 |
|
91 | 明清通俗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情欲观的演进 | 杨林夕 | 2008.10 |
广西社会科学 |
|
92 | 以新的视角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 杨林夕 | 2007.12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93 | 梁启超对师范课程理论的现代建构及其当代价值 | 欧治华 | 2011.9 |
当代教育科学 |
|
94 | 论梁启超的课程思想 | 欧治华 | 2011.8 |
教育评论 |
|
95 | 叶圣陶文体理论的还原与思考 | 欧治华 | 2010.9 | 教育探索 |
|
96 | 对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文体训练观的思考 | 欧治华 | 2010.7 | 语文建设 |
|
97 | 把握作文标准,强化作文评语的开放性 | 欧治华 | 2006.11 | 宁夏大学学报 |
|
98 |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的策略 | 欧治华 | 2006.3 | 语文月刊 |
|
99 | 从巫蛊之祸看汉武帝的心路历程 | 陈金花 | 2009.7 | 电影评介 |
|
100 | 略论汉代偱吏和酷吏的治政策略 | 陈金花 | 2009.3 | 中州学刊 |
|
101 | 韩非之刑法在汉武时代的嬗变 | 陈金花 | 2007.7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
102 | 电视谈话节目与传媒公共领域构建 | 李兢兢 | 2009.12 |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
|
103 | 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李兢兢 | 2009.11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104 | 上海小报《晶报》的市场沟通策略 | 李时新 | 2010.12 | 新闻爱好者 |
|
105 | 大报小办”与“小报大办”——近代上海报业发展的两种取向 | 李时新 | 2010.3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106 | 论晚清及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的限禁 | 李时新 | 2008.10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
107 | 我国报纸发行的外包 | 李时新 | 2007.5 | 新闻记者 |
|
108 | 寻找生存的秘密:论王安忆小说对命运的探索 | 王玉屏 | 2010.12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
109 | 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悲剧的深层审美意蕴 | 王玉屏 | 2009.2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
110 | 比较语境与中国文学研究的自我意识-徐复观文学研究的本土性诉求 | 刘毅青 | 2008.5 |
人文杂志 |
|
111 | 现代危机中的中国经典解释-以徐复观为例 | 刘毅青 | 2008.3 |
浙江学刊 |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2008.5 |
112 |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性诉求 | 刘毅青 | 2008.1 | 中华文化论坛 |
|
113 | 红学考据:失去想像的文学——徐复观对文学史研究中考据学的检讨 | 刘毅青 | 2007.10 |
兰州学刊 |
|
114 | 中国思想的内在性特征与创造根源——徐复观论工夫体验 | 刘毅青
| 2007.8 |
北方论丛 |
|
115 | 解释学的限度与重建中国解释——以徐复观为例 | 刘毅青 | 2005.6 |
文艺理论研究 |
|
116 | 光:从哲学史到艺术史——现代艺术的形而上学本性 | 刘毅青 | 2005.2 |
南昌大学学报 |
|
117 | 大众传媒“俯视效应”的实证研究 | 华荣祥 | 2009.7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
118 | 忏悔观念与中国文化之悔过精神 | 杨金文 | 2007.11 |
现代哲学 |
|
119 | 解析神质 溯源变流——评彭玉平教授《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 | 杨金文 | 2007.1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120 | 文言谦称尊称的词类归属 | 杨烈雄 | 2006.9 | 学术研究 |
|
12 | 西方文艺思潮背景下的郁达夫感伤诗学再论 | 李江山 | 2008.5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
122 | 中西文论化合中的郁达夫感伤诗学 | 李江山 | 2006.5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文摘卡》摘要转载2006.9 |
123 | 论张爱玲小说的戏剧化追求 | 冯爱琳 | 2005.12 |
江西社会科学 |
|
124 | 《乡思总关志未酬——王粲<登楼赋>赏析》 | 张君梅 | 2008.7 |
名作欣赏
|
|
125 | 张君梅 | 2008.2 |
文学遗产 |
| |
126 | 杨烈雄 | 2006.9 |
学术研究 |
| |
127 | 恐怖——一个新的审美范畴 | 李艳 | 2011.1 |
河北学刊 |
|
128 | 艺术恐怖何为?——卡罗尔的美学之思 | 李艳 | 2010.9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 人大复印资料《美学》全文转载2010.11 |
129 | 论悲剧与恐怖的区别 | 李艳 | 2010.9 |
西北师大学报 |
|
130 | 《西方经典恐怖电影审美特征探析》 | 李艳 | 2009.1 | 电影文学 |
|
131 | 晚清民国时期传媒公共性的生成与演变 | 许鑫 | 2011.10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
132 | 理性审视网络媒介的公共性 | 许鑫 | 2011.6 | 新闻界 |
|
133 | 传媒公共性:概念的解析与应用 | 许鑫 | 2011.5 |
国际新闻界 | 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2011.9 |
134 | 电视新闻评论:本质、模式与生存路径 | 许鑫 | 2010.11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新华文摘》摘要转载2011.3
|
135 | 群体性事件的特殊性及报道原则 | 许鑫 | 2010.4 | 传媒观察 |
|
136 | 面对新媒体和金融危机挑战,报业如何拓展生存空间?——以《南方都市报》战略创新为例 | 许鑫 | 2009.9 |
新闻知识 |
|
137 | Web2.0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的理想与现实 | 许鑫 | 2008.6 |
新闻爱好者 |
|